| 中文摘要 | 第1-8页 |
| ABSTRACT | 第8-13页 |
| 常用英文缩略词 | 第13-14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45页 |
| 综述一 出血性中风研究进展 | 第14-32页 |
| 综述二 历代医家对中风病中医病因病机的研究 | 第32-38页 |
| 综述三 络病理论研究现状及展望 | 第38-45页 |
| 第二部分 理论研究 | 第45-69页 |
| 一 络病理论与出血性中风 | 第45-52页 |
| 1 络脉的生理特点与ICH | 第45-46页 |
| 2 “病络”贯穿于ICH发病的全过程 | 第46-48页 |
| 3 解毒通络为治疗ICH的根本大法 | 第48页 |
| 4 从络病理论认识ICH的意义 | 第48-52页 |
| 二 “毒损脑络”与出血性中风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 第52-60页 |
| 1 络脉是以解剖为基础的结构功能统一体 | 第52-53页 |
| 2 络脉的现代生物学基础探讨 | 第53-55页 |
| 3 ICH之“病络”相关环节的现代生物学基础 | 第55-57页 |
| 4 小结 | 第57-60页 |
| 三 络病理论与出血性中风的治疗药物开发 | 第60-69页 |
| 1 目前的现代医学治疗方法疗效并不理想 | 第60-61页 |
| 2 从络病理论出发治疗ICH可望取得良好疗效 | 第61-65页 |
| 3 解毒通络治疗ICH的作用环节尚未明确 | 第65-66页 |
| 4 小结 | 第66-69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 | 第69-113页 |
| 引言 | 第69-71页 |
| 实验一 不同配方新清开灵注射液的筛选 | 第71-85页 |
| 前言 | 第71页 |
| 一、时间点的筛选 | 第71-74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1-73页 |
| 结果 | 第73-74页 |
| 二、最佳配方的筛选 | 第74-79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74-77页 |
| 结果 | 第77-79页 |
| 讨论 | 第79-85页 |
| 实验二 新清开灵注射液对ICH后rCBF、血管内皮损伤和微血管收缩功能的影响 | 第85-96页 |
| 前言 | 第8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85-88页 |
| 结果 | 第88-92页 |
| 讨论 | 第92-96页 |
| 实验三 新清开灵注射液对ICH后炎性细胞因子的影响 | 第96-105页 |
| 前言 | 第96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96-100页 |
| 结果 | 第100-101页 |
| 讨论 | 第101-105页 |
| 实验四 新清开灵注射液对ICH后粘附过程的影响 | 第105-113页 |
| 前言 | 第105页 |
| 材料与方法 | 第105-108页 |
| 结果 | 第108-109页 |
| 讨论 | 第109-113页 |
| 结语 | 第113-116页 |
| 致谢 | 第116-117页 |
| 个人简历 | 第117-120页 |
| 附图 | 第120-125页 |
| 说明 | 第12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