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页 |
一、公司转投资概念的法律界定 | 第6-8页 |
二、公司转投资行为的利弊分析 | 第8-11页 |
(一) 公司转投资的经济必要性 | 第8-9页 |
(二) 公司转投资的消极作用 | 第9-11页 |
1. 资本的虚增 | 第9-10页 |
2. 公司治理结构的失衡 | 第10页 |
3. 关联企业的建立与垄断组织的形成 | 第10-11页 |
4. 资本自由流动的阻碍 | 第11页 |
三、各国转投资相关立法的经验借鉴 | 第11-16页 |
(一) 两大法系的转投资立法发展概述 | 第11-12页 |
(二) 主要发达国家对公司转投资的法律规制方式 | 第12-15页 |
1. 限制公司相互持股数额 | 第12-13页 |
2. 在财务报告方便作出特殊规定 | 第13页 |
3. 法人人格否定或揭开法人面纱理论 | 第13-14页 |
4. 英美判例法发展起来的深石原则 | 第14页 |
5. 持股公司的通知义务及公开相互持股信息 | 第14-15页 |
6. 限制股份表决权的行使 | 第15页 |
7. 税收手段 | 第15页 |
(三) 各国公司转投资的立法发展对我国的启示 | 第15-16页 |
四、对我国公司转投资限制立法的理性反思 | 第16-26页 |
(一) 我国原公司转投资法律制度存在的问题 | 第16-21页 |
1. 转投资对象的限制 | 第17页 |
2. 转投资额度的限制 | 第17-19页 |
3. 例外性规定 | 第19-20页 |
4. 欠缺违反转投资限制的法律责任的规定 | 第20-21页 |
5. 对股东意思的忽视 | 第21页 |
(二) 对公司转投资采取严格限制的立法背景 | 第21-23页 |
(三) 对《公司法》严格规制公司转投资行为的理性反思 | 第23-26页 |
1. 限制公司转投资的实际效果----理想与现实的背离 | 第23-24页 |
2. 公平与效率的博弈 | 第24-26页 |
五、2005 年新《公司法》对公司转投资立法的发展 | 第26-31页 |
(一) 新《公司法》对于公司转投资行为的规范 | 第26-27页 |
(二) 转投资立法修改所体现出来的公司法新理念 | 第27-31页 |
1. 从资本信用到资产信用 | 第27-29页 |
2. 变管制法为任意法,突出股东自治和公司章程 | 第29-31页 |
六、转投资立法与相关法律制度的协调与配合 | 第31-35页 |
(一) 增加股东权利,健全股东利益的保护机制 | 第31-33页 |
(二) 援引法人人格否认制度,保护债权人利益 | 第33-34页 |
(三) 强化控股股东的责任,规范关联交易 | 第34-35页 |
(四) 强化董事、监事、高级管理人员的责任与义务 | 第35页 |
七、公司转投资相关问题的解决 | 第35-44页 |
(一) 合伙企业能否成为公司转投资的对象 | 第35-38页 |
(二) 违反《公司法》规定的转投资行为的效力界定 | 第38-40页 |
1. 公司向合伙企业投资的效力 | 第38-39页 |
2. 公司超额转投资的效力 | 第39-40页 |
(三) 关联公司之间关系的法律规制 | 第40-41页 |
(四) 完善信息披露制度 | 第41-42页 |
(五) 限制关联股东及实际控制人的表决权 | 第42-43页 |
(六) 债权人利益之保护 | 第43-44页 |
结语 | 第44-45页 |
参考文献 | 第45-47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47-50页 |
英文详细摘要 | 第50-5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