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一章 绪论 | 第1-10页 |
| ·概述 | 第6页 |
| ·结构动力检测法在国内外的研究现状与文献综述 | 第6-8页 |
| ·现有研究存在的不足 | 第8-9页 |
| ·本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及方法 | 第9-10页 |
| 第二章 含裂纹型损伤结构的动特性 | 第10-40页 |
| ·前言 | 第10页 |
| ·无损伤单元的动刚度矩阵 | 第10-12页 |
| ·不考虑轴向变形的动刚度矩阵 | 第10-12页 |
| ·考虑轴向变形的动刚度矩阵 | 第12页 |
| ·含裂纹单元的动刚度矩阵 | 第12-18页 |
| ·局部坐标系下不考虑轴向变形的含裂纹单元的动刚度矩阵 | 第12-16页 |
| ·局部坐标系下考虑轴向变形的动刚度矩阵 | 第16-18页 |
| ·整体坐标系下含裂纹梁单元的动刚度矩阵及求解方法 | 第18页 |
| ·含裂纹型损伤悬臂梁的动特性研究 | 第18-26页 |
| ·计算结果与试验值相比较 | 第18-21页 |
| ·含裂纹型损伤单元的悬臂梁动特性 | 第21-26页 |
| ·含裂纹型损伤单元简支梁的动特性 | 第26-30页 |
| ·含裂纹型损伤连续梁的动特性 | 第30-35页 |
| ·含裂纹型损伤框架的动特性 | 第35-38页 |
| ·单元个数对计算结果的影响 | 第38-39页 |
| ·结论 | 第39-40页 |
| 第三章 裂纹型损伤的整体识别方法——分片检验法 | 第40-68页 |
| ·概述 | 第40页 |
| ·基本思想与实现 | 第40页 |
| ·宏单元的刚度矩阵——内部自由度的凝聚 | 第40-41页 |
| ·用分片检验进行悬臂梁损伤识别 | 第41-46页 |
| ·用分片检验进行简支梁损伤识别 | 第46-51页 |
| ·用分片检验进行连续梁损伤识别 | 第51-57页 |
| ·用分片检验进行框架的损伤识别 | 第57-65页 |
| ·比较频率精度对分片检验的影响 | 第65-67页 |
| ·结论 | 第67-68页 |
| 第四章 裂纹型损伤识别的局部化方法——基于结点不平衡力和遗传算法的识别方法 | 第68-82页 |
| ·概述 | 第68页 |
| ·遗传算法简介 | 第68-70页 |
| ·遗传算法的产生与发展 | 第68页 |
| ·遗传算法的思想 | 第68-69页 |
| ·遗传算法的优点 | 第69-70页 |
| ·基于结点不平衡力和遗传算法损伤识别的参数选择 | 第70-72页 |
| ·算例 | 第72-81页 |
| ·悬臂梁识别结果分析 | 第72-78页 |
| ·含裂纹型损伤框架的损伤识别 | 第78-81页 |
| ·结论 | 第81-82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建议 | 第82-83页 |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 致谢 | 第8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