引言 | 第1页 |
第一章 互联网的发展对隐私权保护的挑战 | 第6-30页 |
一、互联网时代隐私权的重新界定 | 第6-15页 |
(一) 互联网与隐私权概念的演变 | 第6-10页 |
(二) 互联网对隐私权概念内涵和外延的深刻影响 | 第10-15页 |
二、互联网的虚拟性对隐私权保护的挑战 | 第15-20页 |
(一) 互联网的虚拟性增加隐私权侵权预防和控制难度 | 第16-17页 |
(二) 互联网的虚拟性使网上证据问题错综复杂 | 第17-19页 |
(三) 匿名问题—身份虚拟及其限制对隐私权保护的影响 | 第19-20页 |
三、互联网的开放与自治对隐私权保护的挑战 | 第20-28页 |
(一) 开放的互联网成为隐私权保护的天敌 | 第20页 |
(二) 开放的互联网引致侵权主体与侵权形式的多样性 | 第20-23页 |
(三) 互联网作为开放的新型媒体对隐私权保护的威胁 | 第23-26页 |
(四) 开放的互联网向社会生活全面渗透对隐私权保护的威胁 | 第26-28页 |
四、互联网的技术性对隐私权保护的挑战 | 第28-30页 |
(一) 网络技术充当侵害隐私权的帮凶 | 第28-30页 |
(二) 网络技术带来隐私权保护的新问题 | 第30页 |
第二章 各国(地区)对互联网上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 第30-43页 |
一、英美法系 | 第30-38页 |
(一) 美国 | 第30-35页 |
(二) 英国 | 第35-37页 |
(三) 香港特别行政区 | 第37-38页 |
(四) 加拿大 | 第38页 |
二、大陆法系 | 第38-42页 |
(一) 德国 | 第38-41页 |
(二) 法国 | 第41页 |
(三) 日本 | 第41-42页 |
(四) 台湾地区 | 第42页 |
三、互联网上隐私权保护的国际化趋势 | 第42-43页 |
(一) 隐私权的国际承认 | 第42-43页 |
(二) “安全港”模式 | 第43页 |
第三章 我国互联网上隐私权保护的现状与问题 | 第43-52页 |
一、我国互联网上隐私权保护的现状 | 第44-47页 |
(一) 我国隐私权保护法律体系现状 | 第44-47页 |
(二) 我国互联网上隐私权法律保护立法状况 | 第47页 |
二、我国互联网上隐私权法律保护存在的主要问题与不足 | 第47-52页 |
(一) 隐私权的间接保护方式制约着互联网上隐私权保护 | 第47-48页 |
(二) 民法保护薄弱 | 第48-50页 |
(三) 立法层次低、执行力不强 | 第50-51页 |
(四) 电子证据的法律地位有待确立 | 第51-52页 |
第四章 我国互联上隐私权民法保护的完善 | 第52-68页 |
一、完善互联网上隐私权民法保护的意义 | 第52-54页 |
(一) 顺应以人为本、尊重人权的宪法要求 | 第52-53页 |
(二) 促进互联网的健康发展 | 第53页 |
(三) 完善互联网上公民权利保护体系 | 第53-54页 |
(四) 维护基本人格尊严 | 第54页 |
二、互联网上隐私权民法保护应明确的几个问题 | 第54-58页 |
(一) 互联网上隐私权侵权的构成要件 | 第54-56页 |
(二) 互联网上隐私权侵权的责任形式 | 第56-58页 |
三、互联网上隐私权民法保护的法律构架 | 第58-68页 |
(一) 互联网上隐私权民法保护的指导原则 | 第58-59页 |
(二) 构建以民法保护为核心的综合保护模式 | 第59-63页 |
(三) 建立并完善电子证据规则 | 第63-68页 |
参考文献 | 第68-71页 |
致谢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