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 引言 | 第1-22页 |
| ·果树器官衰老机理研究 | 第10-20页 |
| ·叶片衰老机理 | 第10页 |
| ·果实衰老机理 | 第10-11页 |
| ·器官脱落机理 | 第11-12页 |
| ·膜脂过氧化 | 第12-13页 |
| ·衰老的主要生理指标 | 第13-15页 |
| ·内源激素与器官衰老脱落的关系 | 第15-20页 |
| ·萘乙酸 | 第20页 |
| ·研究目的意义 | 第20-22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2-26页 |
| ·试验材料 | 第22页 |
| ·试验内容与方法 | 第22页 |
| ·生理指标的测定方法 | 第22-26页 |
| ·果实和叶片内源激素的测定 | 第22页 |
| ·果实和叶片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测定 | 第22-23页 |
| ·果实和叶片过氧化物酶(POD)活性测定 | 第23页 |
| ·果实和叶片丙二醛(MDA)含量测定方法 | 第23页 |
| ·果实和叶片超氧阴离子(O_2~-)含量 | 第23-24页 |
| ·果实和叶片蛋白质(Pro)含量测定方法 | 第24页 |
| ·果实硬度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 ·果肉中纤维素酶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 ·果肉中果胶酶的测定方法 | 第24页 |
| ·叶片叶绿素(Chl)含量测定方法 | 第24-25页 |
| ·叶片和叶柄半致死温度(LT50) | 第25页 |
| ·叶柄和果柄离层组织的显微结构观察 | 第25-26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6-44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对盆栽冬红果果实衰老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26-28页 |
| ·果实中脱落酸含量(ABA) | 第26-27页 |
| ·果实中生长素含量(IAA) | 第27页 |
| ·果实中玉米核苷含量(Zr) | 第27页 |
| ·果实中赤霉素含量(GA_3) | 第27-28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对盆栽冬红果叶片衰老过程中内源激素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叶片脱落酸含量(ABA) | 第28-29页 |
| ·叶片中生长素含量(IAA) | 第29页 |
| ·叶片中细胞分裂素含量(Zr) | 第29页 |
| ·叶片中赤霉素含量(GA_3) | 第29页 |
| ·萘乙酸的浓度效应对冬红果果实和叶片处理后期内源激素含量的影响 | 第29-31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处理下盆栽冬红果果实衰老过程中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第31-32页 |
| ·果实SOD活性变化 | 第31页 |
| ·果实POD活性变化 | 第31-32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处理下盆栽冬红果叶片衰老过程中保护酶活性的变化 | 第32-33页 |
| ·叶片SOD活性变化 | 第32-33页 |
| ·叶片POD活性变化 | 第33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对盆栽冬红果果实衰老过程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33-34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对盆栽冬红果叶片衰老过程丙二醛(MDA)含量的影响 | 第34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对盆栽冬红果果实衰老过程超氧阴离子(O_2~-)含量的 | 第34-35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对盆栽冬红果叶片衰老过程超氧阴离子(O_2~-)含量的 | 第35-36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对盆栽冬红果果实衰老过程蛋白质(Pro)含量的影响 | 第36-37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对盆栽冬红果叶片衰老过程中蛋白质(Pro)含量的 | 第37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处理对盆栽冬红果果肉中果实硬度及纤维素酶与果胶酶的变化 | 第37-39页 |
| ·冬红果果实硬度变化 | 第37-38页 |
| ·果实中纤维素酶活性 | 第38-39页 |
| ·果实中果胶酶活性 | 第39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处理对盆栽冬红果叶片叶绿素(Chl)含量的影响 | 第39-41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处理下叶柄和叶片半致死温度(LT50)的比较 | 第41-42页 |
| ·叶柄抗寒性 | 第41页 |
| ·叶片抗寒性 | 第41-42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处理下叶片和果实脱落情况 | 第42-44页 |
| 4 讨论 | 第44-49页 |
| ·不同浓度的萘乙酸(NAA)与盆栽冬红果衰老过程中内源激素含量变化的关系 | 第44-45页 |
| ·不同浓度的萘乙酸(NAA)对盆栽冬红果抗性的作用 | 第45-46页 |
| ·不同浓度的萘乙酸(NAA)与盆栽冬红果叶片衰老过程中叶绿素的关系 | 第46-47页 |
| ·实物照片和显微照片观察 | 第47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与冬红果果实和叶片脱落的关系 | 第47页 |
| ·不同浓度萘乙酸与冬红果果实硬度变化的关系 | 第47-49页 |
| 5 结论 | 第49-50页 |
| 6 参考文献 | 第50-58页 |
| 7 附录 | 第58-60页 |
| 8 在读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 | 第60-61页 |
| 作者简历 | 第61-62页 |
| 致谢 | 第6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