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前言 | 第7-12页 |
第1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12-18页 |
·构造发育特征 | 第13-16页 |
·沉积特征 | 第16-18页 |
第2章 油气藏类型及分布规律 | 第18-22页 |
第3章 油气源对比及源岩评价 | 第22-32页 |
·油气来源 | 第22-27页 |
·源岩发育及其地化特征 | 第27-31页 |
·源岩综合评价 | 第31-32页 |
第4章 油气运移输导通道及其输导特征 | 第32-39页 |
·油气输导通道的构成 | 第32-33页 |
·油气运移输导模式 | 第33-39页 |
第5章 油气储集条件及其评价 | 第39-79页 |
·储层成岩特征 | 第39-45页 |
·储集物性特征及控制因素 | 第45-73页 |
·储层综合评价及有利区预测 | 第73-79页 |
第6章 油气封盖条件及其评价 | 第79-85页 |
·宏观发育特征 | 第79-80页 |
·微观封闭能力 | 第80-83页 |
·封闭能力综合评价及结果分析 | 第83-85页 |
第7章 油气成藏期次及模式 | 第85-93页 |
·油气运聚成藏期次 | 第85-88页 |
·油气运聚成藏模式 | 第88-93页 |
第8章 油气成藏与分布主控因素 | 第93-101页 |
·南屯组生烃洼槽及其附近是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 | 第93页 |
·源断裂发育,破坏断裂不发育区有利于油气运聚与保存 | 第93-96页 |
·裂缝发育区是油气聚集的有利地区 | 第96-97页 |
·汇聚区是布达特群顶部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地区 | 第97-98页 |
·中期变形形成的断阶和断垒型潜山有利于油气富集成藏 | 第98-101页 |
第9章 油气成藏与分布的有利区预测 | 第101-103页 |
结论 | 第103-104页 |
致谢 | 第104-105页 |
参考文献 | 第105-109页 |
在读期间完成的科研工作及发表的论文 | 第109-110页 |
中文详细摘要 | 第110-11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