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12页 |
1 绪论 | 第12-21页 |
·研究缘起 | 第12-13页 |
·理论与实践背景 | 第12页 |
·面向夏热冬冷地区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 第12-13页 |
·国内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发展现状 | 第13-17页 |
·国外相关研究成果及发展现状 | 第13-16页 |
·国内相关研究成果及发展现状 | 第16-17页 |
·研究的意义和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意义 | 第17页 |
·研究目的 | 第17-18页 |
·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8-21页 |
·研究内容 | 第18页 |
·研究方法 | 第18-19页 |
·研究框架 | 第19-21页 |
2.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社区公共空间气候适应性研究背景 | 第21-65页 |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 | 第21-26页 |
·夏热冬冷地区范围及所属气候区划 | 第21-22页 |
·夏热冬冷地区气候特征 | 第22-26页 |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 | 第26-31页 |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的概念 | 第26页 |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的空间范畴 | 第26-28页 |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的构成要素 | 第28-31页 |
·中国传统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的气候适应性 | 第31-50页 |
·中国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类型与气候适应性 | 第31-42页 |
·中国传统聚落公共空间设计的气候适应性 | 第42-47页 |
·实例——福建民居公共空间对“夏热”气候的适应性设计 | 第47-50页 |
·国外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研究中的节能与气候适应性对策 | 第50-60页 |
·精明增长社区理论中节能与气候适应性设计探索 | 第51-54页 |
·德国整体性生态社区规划中的可持续设计原则 | 第54-60页 |
·当前我国居住社区公共空间建设中面临的可持续设计问题 | 第60-65页 |
·提高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的使用效率 | 第60-61页 |
·提高夏热冬冷地区居住社区公共空间设计的气候适应性 | 第61-62页 |
·通过气候适应性设计节约能源 | 第62页 |
·在技术规范中考虑各地域气候的差异性 | 第62-64页 |
·加强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的维护和管理 | 第64-65页 |
3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社区公共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研究——以武汉市为例 | 第65-141页 |
·武汉市气候特征 | 第65-67页 |
·武汉市气候条件概述 | 第65页 |
·武汉市的气候特征 | 第65-67页 |
·武汉市居住社区公共空间气候适应性调查 | 第67-74页 |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服务设施状况 | 第68-69页 |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行为活动调查 | 第69-70页 |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交往行为调查 | 第70页 |
·夏热冬冷地区人们最爱去的公共空间场所 | 第70-71页 |
·居民对公共空间热舒适度的认知 | 第71页 |
·居民对居住社区公共空间满意度 | 第71-73页 |
·居民对节能小区的认知 | 第73-74页 |
·武汉市居住社区公共空间气候适应性实验 | 第74-95页 |
·实验原理,目的及方法 | 第74页 |
·实验方案设计 | 第74-76页 |
·实验内容与结果分析 | 第76-94页 |
·实验总结 | 第94-95页 |
·案例分析一——水木清华 | 第95-104页 |
·小区建筑界面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 第97-98页 |
·小区街道环境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 第98页 |
·小区景观环境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 第98-101页 |
·小区服务设施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 第101页 |
·小区雨水处理 | 第101-102页 |
·小区太阳能照明系统 | 第102页 |
·其他 | 第102-103页 |
·案例分析小结 | 第103-104页 |
·案例分析二——绿景苑 | 第104-117页 |
·小区建筑界面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 第105-106页 |
·小区街道环境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 第106-107页 |
·小区景观环境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 第107-109页 |
·小区服务设施的气候适应性设计 | 第109-112页 |
·小区污水处理及雨水利用 | 第112-113页 |
·小区太阳能利用技术 | 第113页 |
·其他 | 第113-114页 |
·案例分析小结 | 第114-117页 |
·武汉市居住社区公共空间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117-141页 |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规划布局气候适应性策略 | 第118-120页 |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建筑界面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120-124页 |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街道环境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124-127页 |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的景观环境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127-132页 |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服务设施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132-133页 |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雨水利用策略 | 第133-139页 |
·居住社区公共空间太阳能利用策略 | 第139-141页 |
4 结论 | 第141-146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结论 | 第141-144页 |
·中国传统聚落公共空间的启示 | 第141页 |
·夏热冬冷地区居住社区公共空间的气候适应性设计策略 | 第141-144页 |
·后续研究及建议 | 第144-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参考文献 | 第147-151页 |
附录1 攻读硕士期间发表论文目录 | 第151-152页 |
附录2 武汉市居住社区公共空间可持续性调查 | 第152-169页 |
1. 传统公共空间 | 第152-155页 |
·里分弄堂 | 第152-154页 |
·昙花林老城区 | 第154-155页 |
2. 当代居住社区中的公共空间 | 第155-169页 |
·建筑界面 | 第156-159页 |
·街道环境 | 第159-160页 |
·景观环境 | 第160-163页 |
·服务设施 | 第163-169页 |
附录3 问卷调查表 | 第169-172页 |
附录4 图表索引 | 第172-18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