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作者简介及学术成果 | 第1-14页 |
| 第一章 引言 | 第14-18页 |
| 第二章 文献综述 | 第18-44页 |
| 一、Epo与中枢神经系统 | 第19-30页 |
| (一) Epo的分子生物学 | 第19-20页 |
| (二) Epo在神经发育中的作用 | 第20-21页 |
| (三) Epo和 EpoR在中枢神经系统 | 第21页 |
| (四) Epo在神经系统和视网膜的作用 | 第21-24页 |
| (五) EPo介导的神经保护作用机制和信号传导通路 | 第24-30页 |
| 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损伤机制 | 第30-37页 |
| 三、视网膜神经节细胞(RGCs)的保护 | 第37-39页 |
| 四、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的损伤机制 | 第39-44页 |
| 第三章 Epo对缺血再灌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 | 第44-94页 |
| 第一节 Epo对缺血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离子通道的影响 | 第44-59页 |
| 一、实验动物 | 第44页 |
| 二、主要仪器 | 第44页 |
| 三、药品与试剂 | 第44-45页 |
| 四、实验方法 | 第45-50页 |
| (一) 所需溶液配制 | 第45-46页 |
| (二) 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培养 | 第46-48页 |
| (三) 膜片钳实验装置 | 第48-49页 |
| (四) 全细胞膜片钳实验方法 | 第49-50页 |
| (五) 实验分组 | 第50页 |
| (六) 实验数据的采集和处理 | 第50页 |
| (七) 统计学方法 | 第50页 |
| 五、实验结果 | 第50-59页 |
| (一) RGCs鉴定结果 | 第50-52页 |
| (二) RGCs钙通道电流的特性 | 第52页 |
| (三) 缺氧RGCs钙通道电流(I_(Ca))的特性 | 第52-53页 |
| (四) 不同浓度EPO对缺氧RGCs钙通道电流的阻断作用 | 第53-54页 |
| (五) EPO降低谷氨酸引起的RGCs自发放电增多 | 第54-55页 |
| (六) EPO降低RGCs谷氨酸门控离子电流(I_(Ca)) | 第55-57页 |
| (七) 不同浓度EPO对缺氧RGCs钠通道电流的阻断作用 | 第57-59页 |
| 第二节 Fluo-3-AM荧光染色视网膜神经节细胞游离Ca~(2+)浓度的测定 | 第59-66页 |
| 一、原理 | 第59页 |
| 二、实验方法 | 第59-60页 |
| 三、实验结果 | 第60-66页 |
| 第三节 EPO对缺血再灌注损伤视网膜神经节细胞的影响 | 第66-94页 |
| 一、实验动物 | 第66页 |
| 二、主要仪器 | 第66页 |
| 三、药品与试剂 | 第66-67页 |
| 四、实验方法 | 第67-73页 |
| (一) 视网膜缺血再灌注模型的建立 | 第67-68页 |
| (二) 实验分组 | 第68页 |
| (三) 给药方法 | 第68页 |
| (四) 视网膜电图(electroretinography ERG)的测定 | 第68-69页 |
| (五) 标本的取材、固定 | 第69页 |
| (六) 视网膜铺片技术和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方法 | 第69页 |
| (七) TUNEL染色 | 第69-70页 |
| (八)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 | 第70-71页 |
| (九) RT-PCR对bcl-2、caspase-3的半定量测定 | 第71-72页 |
| (十) Western Blot对bcl-2、Caspase-3蛋白表达量的测定 | 第72-73页 |
| (十一) 结果观察及数据处理 | 第73页 |
| (十二) 统计学分析 | 第73页 |
| 五、实验结果 | 第73-94页 |
| (一) ERG测定结果 | 第73-75页 |
| (二) 视网膜平铺技术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计数 | 第75-78页 |
| (三) 原位凋亡细胞检测结果 | 第78-81页 |
| (四) 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 | 第81-89页 |
| (五) RT-PCR测定结果 | 第89-91页 |
| (六) Western Blotting测定结果 | 第91-94页 |
| 第四章 讨论 | 第94-104页 |
| 一、EPO的神经保护作用 | 第94页 |
| 二、EPO通过减少凋亡和维持完整细胞数量,达到保护受损伤大鼠的视网膜神经节细胞 | 第94-95页 |
| 三、细胞凋亡 | 第95-104页 |
| (一) 概念 | 第95-96页 |
| (二) 诱发细胞凋亡过程的关键因子 | 第96页 |
| (三) 细胞凋亡的过程及机理 | 第96-97页 |
| (四) 细胞凋亡的形态特征 | 第97页 |
| (五) 线粒体在细胞凋亡中的重要性 | 第97-104页 |
| 第五章 结论 | 第104-105页 |
| 参考文献 | 第105-124页 |
| 中文摘要 | 第124-130页 |
| ABSTRACT | 第130-137页 |
| 致谢 | 第13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