鄂尔多斯盆地华庆地区长6砂岩孔隙成岩演化特征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引言 | 第9-14页 |
·选题依据及选题意义 | 第9页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9-11页 |
·研究内容 | 第11页 |
·研究思路及技术路线 | 第11-12页 |
·完成工作量 | 第12-14页 |
第2章 研究区地质概况 | 第14-21页 |
·地质背景 | 第14-17页 |
·区域构造演化背景 | 第14-16页 |
·地层划分 | 第16-17页 |
·上古生界地层划分 | 第16-17页 |
·中生界地层划分 | 第17页 |
·研究区地理位置 | 第17-18页 |
·砂体展布特征与沉积相及物源方向 | 第18-21页 |
第3章 储层岩石学特征 | 第21-29页 |
·岩石学类型 | 第21-23页 |
·骨架组分 | 第23-27页 |
·岩石组构 | 第27-29页 |
第4章 成岩作用类型及特征 | 第29-47页 |
·压实、压溶作用 | 第29-30页 |
·胶结作用 | 第30-43页 |
·自生绿泥石 | 第30-34页 |
·自生绿泥石产出方式和占位关系 | 第30-32页 |
·自生绿泥石形成机理 | 第32-34页 |
·自生碳酸盐 | 第34-40页 |
·形成机制 | 第34-35页 |
·研究区碳酸盐胶结物总体特征 | 第35-36页 |
·碳酸盐胶结物的碳、氧同位素特征及阴极发光特征 | 第36-40页 |
·自生石英 | 第40-41页 |
·赋存特征 | 第40页 |
·形成机制 | 第40-41页 |
·自生伊利石 | 第41-43页 |
·赋存特征 | 第41-42页 |
·形成机制 | 第42-43页 |
·其它胶结物 | 第43页 |
·溶蚀作用 | 第43-45页 |
·成岩序列 | 第45-47页 |
第5章 孔隙的成岩演化 | 第47-63页 |
·孔隙的分类方法 | 第47-51页 |
·孔隙基本类型 | 第47-49页 |
·孔隙类型及组合 | 第49-51页 |
·原生粒间孔 | 第50页 |
·次生孔隙 | 第50-51页 |
·孔隙组合类型 | 第51页 |
·面孔率分布特征 | 第51-53页 |
·压实作用和胶结作用对孔隙体积的影响 | 第53-58页 |
·主要成岩作用对孔隙演化的控制作用 | 第58-62页 |
·压实、压溶作用 | 第58-59页 |
·绿泥石胶结物 | 第59-61页 |
·碳酸盐胶结物 | 第61页 |
·自生石英胶结物 | 第61-62页 |
·孔隙的成岩演化 | 第62-63页 |
结论 | 第63-64页 |
致谢 | 第64-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图版说明 | 第70-72页 |
图版 | 第72-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