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英文摘要 | 第6-11页 |
| 前言 | 第11-18页 |
| 1 古丈县茶叶生产发展现状 | 第12页 |
| 2 古丈县茶叶无公害生产及存在问题 | 第12-13页 |
| 3 茶毛虫生物学特性及防治研究现状 | 第13-16页 |
| 4 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16-18页 |
| 第一章 茶毛虫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18-25页 |
| 1 试验方法 | 第18页 |
| ·饲养方法 | 第18页 |
| ·观察记载 | 第18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18-25页 |
| ·生活史 | 第18-21页 |
| ·发生及为害期 | 第18-20页 |
| ·生长发育期 | 第20页 |
| ·幼虫龄期 | 第20-21页 |
| ·生活习性 | 第21-25页 |
| ·卵孵化习性 | 第21-22页 |
| ·幼虫习性 | 第22-23页 |
| ·成虫习性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茶毛虫病毒防治试验 | 第25-28页 |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25-26页 |
| ·病毒制剂 | 第25页 |
| ·供试幼虫 | 第25页 |
| ·试验方法 | 第25-26页 |
| ·不同剂型对不同代别茶毛虫的室内防治试验 | 第25页 |
| ·病毒制剂不同稀释倍数田间防治试验 | 第25-26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26-28页 |
| ·不同剂型对第一、二代茶毛虫1龄幼虫的室内防治效果 | 第26-27页 |
| ·病毒水剂不同稀释倍数的田间防治效果 | 第27-28页 |
| 第三章 茶毛虫性诱剂防治试验 | 第28-33页 |
| 1 材料与方法 | 第28-29页 |
| ·茶毛虫性信息素引诱剂 | 第28页 |
| ·试验方法 | 第28-29页 |
| ·试验区与对照区的选择 | 第28页 |
| ·诱盆设置 | 第28-29页 |
| ·不同剂量浓度、不同高度的诱蛾试验 | 第29页 |
| ·防治效果分析 | 第29页 |
| ·防治后的雌雄比、交配率观察 | 第29页 |
| 2 结果分析 | 第29-33页 |
| ·性信息素诱剂诱杀茶毛虫数量变化 | 第29-30页 |
| ·不同设置高度诱盆对诱蛾效果的影响 | 第30-31页 |
| ·不同信息素剂量浓度对诱蛾效果的影响 | 第31页 |
| ·对田间茶毛虫成虫的性比及交配率的影响 | 第31页 |
| ·对田间茶毛虫卵块和幼虫数量的影响 | 第31-33页 |
| 第四章 频振式杀虫灯防治茶毛虫研究 | 第33-36页 |
| 1 试验材料和方法 | 第33-34页 |
| ·试验材料 | 第33页 |
| ·试验区和对照区的选择 | 第33页 |
| ·试验方法 | 第33-34页 |
| ·频振式杀虫灯对茶毛虫的诱杀效果试验 | 第33-34页 |
| ·夜间成虫扑灯节律观察试验 | 第34页 |
| ·频振式杀虫灯对茶毛虫的防治试验 | 第34页 |
| 2 结果与分析 | 第34-36页 |
| ·频振式杀虫灯对茶毛虫的诱杀效果 | 第34页 |
| ·诱杀的茶毛虫雌雄比 | 第34页 |
| ·夜间茶毛虫成虫扑灯节律 | 第34-35页 |
| ·频振式杀虫灯对茶毛虫的防治效果 | 第35-36页 |
| 第五章 结论与讨论 | 第36-40页 |
| 1 古丈县茶毛虫生物特性 | 第36页 |
| 2 茶毛虫病毒制剂的防治效果 | 第36-37页 |
| 3 茶毛虫性诱剂的应用效果 | 第37-38页 |
| 4 频振式杀虫灯的诱杀效果 | 第38-40页 |
| 参考文献 | 第40-43页 |
| 致谢 | 第43-44页 |
| 作者简介 | 第4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