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质量保证体系的构建
摘要 | 第1-5页 |
ABSTRACT | 第5-9页 |
第1章 绪论 | 第9-20页 |
·问题的提出 | 第10-11页 |
·文献综述 | 第11-16页 |
·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16-18页 |
·研究思路与方法 | 第18-19页 |
·创新点 | 第19-20页 |
第2章 质量保证体系构建的理论基础 | 第20-36页 |
·历史演变 | 第20-29页 |
·专业学位研究生教育:职业分化的必然结果 | 第20-25页 |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满足多维利益的根本要求 | 第25-29页 |
·逻辑基础 | 第29-36页 |
·教育系统论 | 第29-31页 |
·教育价值论 | 第31-34页 |
·全面质量管理理论 | 第34-36页 |
第3章 质量保证体系的基本框架 | 第36-55页 |
·以内为主:培养单位的自我质量管理体系 | 第36-45页 |
·自我质量管理体系的内涵特征 | 第36-37页 |
·自我质量保证的四个关键环节 | 第37-44页 |
·专业教育质量目标及实现方针 | 第44-45页 |
·以外为辅:政府和社会中介质量监控体系 | 第45-50页 |
·国务院学科评议组及其职能 | 第46-47页 |
·教育部学位与研究生教育发展中心及其职能 | 第47-48页 |
·各专业学位全国教育指导委员会及其职能 | 第48-49页 |
·全国研究生院长联席会及其职能 | 第49-50页 |
·内外互促:质量预警前馈与反馈控制体系 | 第50-55页 |
·培养单位内部质量反馈体系 | 第51-52页 |
·政府社会外部质量反馈体系 | 第52-53页 |
·教育质量预警前馈控制体系 | 第53-55页 |
第4章 质量保证体系的运行机制 | 第55-64页 |
·政府宏观调控机制 | 第55-58页 |
·调控对象 | 第56-57页 |
·调控方式 | 第57页 |
·调控时效 | 第57-58页 |
·培养单位自我保证机制 | 第58-60页 |
·全员式人本化管理机制 | 第58-59页 |
·全程式动态化控制机制 | 第59页 |
·全方位立体化调节机制 | 第59-60页 |
·社会参与评估机制 | 第60-61页 |
·参与评估的主体类型 | 第60-61页 |
·参与评估的方式与效力 | 第61页 |
·市场竞争导向机制 | 第61-64页 |
·市场机制之内涵 | 第61-62页 |
·市场机制之基础 | 第62页 |
·市场机制之法则 | 第62-64页 |
第5章 质量保证体系建设的障碍及消除对策 | 第64-79页 |
·主要障碍 | 第64-72页 |
·内部保证机制不全 | 第65-68页 |
·外部监控作用不强 | 第68-72页 |
·内外沟通联动不够 | 第72页 |
·消除对策 | 第72-79页 |
·健全运行机制:增强内部自主保证能力 | 第73-75页 |
·优化环境资源:加大外部监督调控力度 | 第75-77页 |
·完善反馈体系:提升内外持续改进能力 | 第77-79页 |
结论 | 第79-81页 |
一.主要结论 | 第79-80页 |
二.政策建议 | 第80页 |
三.局限所在 | 第80-81页 |
参考文献 | 第81-87页 |
致谢 | 第87-88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