老挝波罗芬高原遥感找矿信息提取及红土型铝土矿资源评价
| 摘要 | 第1-4页 |
| ABSTRACT | 第4-9页 |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2页 |
| ·课题来源及背景 | 第9-10页 |
| ·研究的目的及意义 | 第10页 |
| ·国内外研究现状 | 第10-14页 |
| ·理论的渊源及演进过程 | 第10-12页 |
| ·国外有关研究的综述 | 第12-13页 |
| ·国内研究的综述 | 第13-14页 |
| ·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 ·研究方法及技术路线 | 第15页 |
| ·研究区位置及范围 | 第15-17页 |
| ·研究区自然地理经济概况 | 第17-18页 |
| ·实验区以往地质工作评述 | 第18-19页 |
| ·本次工作情况 | 第19-22页 |
| ·完成主要实物工作量 | 第19-20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20-22页 |
| 第二章 区域地质特征 | 第22-44页 |
| ·测区的大地构造背景 | 第22-23页 |
| ·区域地层 | 第23-27页 |
| ·区域构造与构造演化 | 第27-32页 |
| ·呵叻—昆嵩台块 | 第27-29页 |
| ·澜沧江—清莱—吉保山板块结合带 | 第29-31页 |
| ·波罗芬高原及工作区周边构造特征 | 第31-32页 |
| ·岩浆岩 | 第32-41页 |
| ·区域矿产 | 第41-44页 |
| ·老挝区域成矿作用 | 第41-42页 |
| ·区域成矿区带划分 | 第42页 |
| ·波罗芬高原铝土矿和铁矿资源 | 第42-44页 |
| 第三章 矿化蚀变的遥感信息模型 | 第44-57页 |
| ·基于地质特征分析的概念模型 | 第44-53页 |
| ·矿区地层 | 第44-45页 |
| ·构造 | 第45-47页 |
| ·岩浆岩 | 第47页 |
| ·铝土矿的物质组成 | 第47-52页 |
| ·矿体地质特征 | 第52-53页 |
| ·概念模型的建立 | 第53页 |
| ·基于特征光谱的矿化蚀变遥感信息增强提取模型 | 第53-57页 |
| ·矿化蚀变信息增强的图像变量获取 | 第54-56页 |
| ·矿化蚀变信息定量提取模型 | 第56-57页 |
| 第四章 ETM遥感图像处理及解译 | 第57-87页 |
| ·遥感工作程序 | 第57页 |
| ·ETM图像、数据处理 | 第57-74页 |
| ·源数据的选择 | 第57-59页 |
| ·几何校正 | 第59-60页 |
| ·常规图像处理 | 第60-62页 |
| ·测区图像处理 | 第62-69页 |
| ·测区图像分类处理 | 第69-74页 |
| ·ETM遥感图像解译 | 第74-85页 |
| ·地形地貌解译 | 第74-78页 |
| ·地层岩性解译 | 第78-80页 |
| ·线性构造解译 | 第80页 |
| ·环状影像解译 | 第80-85页 |
| ·图像处理解译区实况调查 | 第85-87页 |
| 第五章 成矿特征及遥感找矿预测评价 | 第87-104页 |
| ·成矿规律 | 第87-89页 |
| ·矿床(点)空间展布特征 | 第87-88页 |
| ·成矿时间演化规律 | 第88-89页 |
| ·成矿区(带)的划分 | 第89页 |
| ·控矿地质因素分析 | 第89-92页 |
| ·找矿标志分析 | 第92-93页 |
| ·红土型铝土矿的成矿类型 | 第93-94页 |
| ·成矿预测 | 第94-104页 |
| ·基于遥感信息提取的远景区圈定 | 第94-100页 |
| ·远景区分类及特征 | 第100页 |
| ·找矿靶区的优选 | 第100页 |
| ·矿产资源远景评价 | 第100-104页 |
| 第六章 结论 | 第104-106页 |
| ·取得的主要成果 | 第104-105页 |
| ·存在的主要问题 | 第105-106页 |
| 主要参考文献 | 第106-111页 |
| 致谢 | 第111-112页 |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11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