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原创性声明 | 第1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4页 |
| 目录 | 第4-8页 |
| 全文摘要 | 第8-9页 |
| ABSTRACT | 第9-11页 |
| 引言 | 第11-12页 |
| 上篇 文献综述 | 第12-36页 |
| 第一章 梨火疫病菌 | 第13-25页 |
| 第一节 梨火疫病菌的危害及生物学 | 第13-15页 |
| 1 梨火疫病菌的分类地位 | 第13页 |
| 2 梨火疫病菌的分布 | 第13页 |
| 3 梨火疫病菌的寄主植物 | 第13-14页 |
| 4 梨火疫病菌的危害情况 | 第14-15页 |
| 5 梨火疫病菌的形态特征及病原生物学 | 第15页 |
| 6 梨火疫病菌的传播途径 | 第15页 |
| 第二节 梨火疫病菌的检测技术进展 | 第15-17页 |
| 1 传统的检测技术 | 第16页 |
| 2 核酸探针技术及多聚酶链式反应(P C R)技术 | 第16-17页 |
| ·核酸探针技术 | 第16页 |
| ·多聚酶链式反应(P C R)技术 | 第16-17页 |
| 第三节 梨火疫病菌的致病因子 | 第17-25页 |
| 1 Er.amylovora的hrp致病岛 | 第17-20页 |
| ·hrp/dsp基因簇 | 第18-19页 |
| ·Hrp—相关酶(HAE)区 | 第19页 |
| ·岛转移(IT)区 | 第19-20页 |
| 2 Hrp TTSS泌出蛋白 | 第20-22页 |
| ·Harpins、HrpN和HrpW | 第20-21页 |
| ·DspA/E | 第21-22页 |
| ·EopB | 第22页 |
| ·其他蛋白 | 第22页 |
| 3 致病性和毒性的其他因子 | 第22-25页 |
| ·EPS(extracellularpolysaccharide):梨火疫菌素和果聚糖 | 第22-23页 |
| ·山梨糖醇代谢 | 第23页 |
| ·蛋白酶 | 第23页 |
| ·噬铁素 | 第23-25页 |
| 第二章 Quorum-sensing调控系统 | 第25-36页 |
| 第一节 Quorum-sensing系统的发现 | 第25-26页 |
| 第二节 几种不同的QS调控系统 | 第26-30页 |
| 1 革兰氏阴性细菌中感知种内数量的QS系统 | 第26-27页 |
| 2 革兰氏阳性细菌中感知种内数量的QS系统 | 第27页 |
| 3 细菌感知种间数量的QS系统 | 第27-30页 |
| 4 细菌与寄主之间的“语言” | 第30页 |
| 第三节 Quorum-sensing系统的生物功能 | 第30-33页 |
| 第四节 自体诱导物的检测系统 | 第33-34页 |
| 第五节 细菌群体效应研究的意义及展望 | 第34-36页 |
| 下篇 研究内容 | 第36-77页 |
| 第一章 Erwinia amylovora中的autoinducer-2相关基因的克隆及其初步鉴定 | 第37-66页 |
| 1.材料和方法 | 第39-51页 |
| ·材料 | 第39-40页 |
| ·菌株 | 第39-40页 |
| ·培养基 | 第40页 |
| ·方法 | 第40-51页 |
| ·Er.amylovora菌株0056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40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转化 | 第40-42页 |
| ·Er.amylovora中的luxS同源基因的克隆和测序 | 第42-43页 |
| ·遗传分析 | 第43页 |
| ·EaluxS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数的Southern杂交 | 第43-45页 |
| ·pPRO-EaluxS表达载体的构建及其体外表达 | 第45-47页 |
| ·无细胞的培养上清(CFMs)的制备以及V.harveyi生物发光检测系统 | 第47页 |
| ·Er.amylovora在不同培养液中各个生长阶段产生AI-2的情况 | 第47-48页 |
| ·突变体构建 | 第48-50页 |
| ·突变体过敏性反应及致病性检测 | 第50-51页 |
| ·突变体在NB中的生长情况测定 | 第51页 |
| ·突变体与野生菌株共培养的生长情况 | 第51页 |
| 2.结果 | 第51-63页 |
| ·EaluxS基因的克隆和鉴定 | 第51页 |
| ·Er.amylovora中的luxS同源基因的鉴定 | 第51-53页 |
| ·EaluxS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数 | 第53-54页 |
| ·Er.amylovora产生AI-2的检测 | 第54页 |
| ·Er.amylovora在不同培养基中不同生长阶段AI-2的动态分析 | 第54-55页 |
| ·Er.amylovora的AI-2信号系统依赖于LuxS | 第55-61页 |
| ·pPRO-EaluxS表达载体的构建及蛋白的体外表达 | 第55-57页 |
| ·Er.amylovora的luxS突变体的构建 | 第57-61页 |
| ·突变体过敏反应及致病性检测 | 第61-62页 |
| ·突变体过敏反应检测 | 第61页 |
| ·突变体致病性检测 | 第61-62页 |
| ·突变体在NB中的生长情况 | 第62页 |
| ·突变体与野生菌株共培养的生长情况 | 第62-63页 |
| 3.讨论 | 第63-66页 |
| 第二章 梨火疫病菌中群体感应相关基因LuxR同源基因EAsdiA的克隆及其在检测中的应用 | 第66-77页 |
| 1.材料和方法 | 第67-70页 |
| ·菌株、培养基和生长条件 | 第67-68页 |
| ·Er.amylovora基因组DNA的提取 | 第68页 |
| ·大肠杆菌感受态的制备和热激转化 | 第68-69页 |
| ·Er.amylovora中luxR的同源基因SdiA的克隆及测序 | 第69页 |
| ·引物设计 | 第69页 |
| ·PCR扩增反应 | 第69页 |
| ·PCR产物的克隆和测序 | 第69页 |
| ·DNA杂交 | 第69页 |
| ·遗传分析 | 第69-70页 |
|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和检测 | 第70页 |
|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70页 |
| ·特异性引物的特异性检测 | 第70页 |
| ·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检测 | 第70页 |
| 2.结果 | 第70-74页 |
| ·Er.amylovora的luxR同源基因SdiA的克隆和测序 | 第70-72页 |
| ·EAsdiA在基因组中的拷贝数 | 第72-73页 |
|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和检测 | 第73-74页 |
| ·特异性引物的设计 | 第73页 |
| ·特异性引物的专化性检测 | 第73-74页 |
| ·特异性引物的灵敏度检测 | 第74页 |
| 3.讨论 | 第74-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89页 |
| 附录 | 第89-97页 |
| 附录一:第三章 玉米细菌性条斑病病原细菌的 | 第89-94页 |
| 附录二:文章中克隆的基因在NCBI上的登录信息 | 第94-97页 |
| 致谢 | 第9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