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绪论 | 第1-18页 |
| ·课题来源及意义 | 第7-8页 |
| ·课题来源 | 第7页 |
| ·课题意义 | 第7-8页 |
| ·CO_2弧焊检测和分析的研究现状与发展趋势 | 第8-16页 |
| ·弧焊检测与分析过程中信号源的发展现状 | 第8-11页 |
| ·CO_2弧焊信息检测分析方法的研究及发展 | 第11-14页 |
| ·CO_2弧焊信息检测分析系统的发展及研究现状 | 第14-15页 |
| ·CO_2弧焊检测及分析的发展趋势 | 第15-16页 |
| ·研究主要内容和关键技术 | 第16-17页 |
| ·课题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16页 |
| ·课题研究的关键技术 | 第16-17页 |
| ·本章小结 | 第17-18页 |
| 第2章 基于DSP的CO_2弧焊检测与分析系统的组成 | 第18-31页 |
| ·弧焊检测和分析系统的总体方案 | 第18-20页 |
| ·系统硬件配置 | 第18-19页 |
| ·系统软件选择 | 第19-20页 |
| ·弧焊检测和分析系统的硬件组成 | 第20-29页 |
| ·弧焊机器人系统的结构和功能 | 第20-22页 |
| ·传感系统的组成和功能 | 第22-23页 |
| ·弧焊电流和焊接电压的预处理电路 | 第23-24页 |
| ·DSP的特点及应用 | 第24-29页 |
| ·基于DSP的CO_2弧焊检测和分析系统功能和结构 | 第29-30页 |
| ·本章小结 | 第30-31页 |
| 第3章 数据采集和数据通信的实现方案 | 第31-42页 |
| ·DSP的仿真开发 | 第31-33页 |
| ·DSP开发环境 | 第31页 |
| ·CCS特性 | 第31-32页 |
| ·JTAG仿真器仿真口 | 第32-33页 |
| ·DSP与PC机的串行通信接口 | 第33-36页 |
| ·PC机串口通信模块特点 | 第33页 |
| ·PC机与SCI的电平转换电路 | 第33-34页 |
| ·SCI串口通信模块特点 | 第34-35页 |
| ·DSP和PC机之间串口通信的实现 | 第35-36页 |
| ·系统数据采集和数据通讯的实现过程 | 第36-41页 |
| ·模数转换的实现(A/D) | 第36-39页 |
| ·SCI串口通讯 | 第39-41页 |
| ·本章小节 | 第41-42页 |
| 第4章 CO_2弧焊短路过渡特征信息处理与分析 | 第42-54页 |
| ·CO_2弧焊短路过渡特征信息的统计 | 第43-47页 |
| ·焊接电流(电弧电压)概率密度分布的统计 | 第43-44页 |
| ·短路时间(燃弧时间)频数分布的统计 | 第44-45页 |
| ·电流变化率的统计 | 第45页 |
| ·爆断功率的统计 | 第45-46页 |
| ·动态波形显示程序设计 | 第46-47页 |
| ·数据模块及特征曲线的实现过程 | 第47-53页 |
| ·概率密度分布的实现 | 第47-49页 |
| ·短路时间(燃弧时间)频数分布的实现 | 第49-52页 |
| ·U-I瞬时相图分析 | 第52-53页 |
| ·本章小结 | 第53-54页 |
| 第5章 CO_2焊熔滴过渡实验数据分析 | 第54-74页 |
| ·CO_2焊熔滴过渡实验分析界面 | 第54页 |
| ·几种不同焊接状态下的试验分析 | 第54-73页 |
| ·不同电感情况下的焊接分析 | 第54-60页 |
| ·不同干伸长情况下的焊接分析 | 第60-64页 |
| ·无CO_2情况下的焊接分析 | 第64-67页 |
| ·不同焊接速度下的焊接特点分析 | 第67-70页 |
| ·工件焊穿时的焊接特点分析 | 第70-71页 |
| ·颗粒过渡时的焊接特点分析 | 第71-73页 |
| ·本章小结 | 第73-74页 |
| 第6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4-76页 |
| 致谢 | 第76-77页 |
| 参考文献 | 第77-7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