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10页 |
英文摘要 | 第10-12页 |
前言 | 第12-14页 |
第一章 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缓释胶囊处方前研究工作 | 第14-22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14页 |
2 方法和结果 | 第14-20页 |
·双嘧达莫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4-17页 |
·阿司匹林体外分析方法的建立 | 第17-20页 |
3 讨论 | 第20-21页 |
4 小结 | 第21-22页 |
第二章 离心造粒法制备双嘧达莫微丸 | 第22-30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22页 |
2 方法和结果 | 第22-29页 |
·微晶纤维素空白丸核的制备 | 第22-23页 |
·双嘧达莫微丸的制备及影响因素 | 第23-28页 |
·双嘧达莫微丸制备工艺的确定 | 第28页 |
·双嘧达莫微丸的溶出度测定 | 第28-29页 |
3 讨论 | 第29页 |
4 小结 | 第29-30页 |
第三章 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缓释胶囊的制备 | 第30-40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30-31页 |
2 双嘧达莫缓释微丸的制备 | 第31-37页 |
·微型流化床包衣机的设计原理 | 第31页 |
·包衣工艺因素考察 | 第31-32页 |
·包衣处方因素考察 | 第32-37页 |
·释药机理探讨 | 第37页 |
3 阿司匹林薄膜衣片的制备 | 第37-38页 |
·阿司匹林素片的制备 | 第37页 |
·阿司匹林薄膜衣片处方工艺筛选 | 第37-38页 |
4 讨论 | 第38-39页 |
5 小结 | 第39-40页 |
第四章 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缓释胶囊质量标准及稳定性研究 | 第40-53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40页 |
2 质量标准的研究 | 第40-49页 |
·性状 | 第40页 |
·鉴别 | 第40-41页 |
·含量测定 | 第41-44页 |
·释放度 | 第44-49页 |
·有关物质测定 | 第49页 |
3 稳定性研究 | 第49-51页 |
·高温试验 | 第49页 |
·高湿试验 | 第49-50页 |
·光照试验 | 第50-51页 |
·加速试验 | 第51页 |
·室温留样试验 | 第51页 |
4 讨论 | 第51-52页 |
5 小结 | 第52-53页 |
第五章 阿司匹林双嘧达莫缓释胶囊的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53-82页 |
1 材料与仪器 | 第53页 |
2 方法与结果 | 第53-80页 |
·人体药物动力学实验设计 | 第53-54页 |
·双嘧达莫体内分析方法建立 | 第54-56页 |
·阿司匹林体内分析方法建立 | 第56-59页 |
·人体药物动力学研究 | 第59-75页 |
·生物等效性评价 | 第75-79页 |
·体内外相关性研究 | 第79-80页 |
3 讨论 | 第80-81页 |
4 小结 | 第81-82页 |
全文结论 | 第82-83页 |
参考文献 | 第83-86页 |
致谢 | 第86-87页 |
发表文章 | 第8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