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7页 |
Abstract | 第7-14页 |
导论 | 第14-22页 |
1 产业经济思想的概念及其内涵 | 第14-15页 |
2 研究对象及选题依据 | 第15-16页 |
·研究对象 | 第15-16页 |
·选题依据 | 第16页 |
3 以往研究成果的回顾 | 第16-19页 |
·改革开放前的中国产业经济理论研究 | 第17页 |
·改革开放后的中国产业经济理论研究 | 第17-19页 |
4 研究方法及主体思路 | 第19-22页 |
·研究方法 | 第19-20页 |
·主体思路 | 第20-22页 |
1 西方产业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22-27页 |
·产业经济思想的形成与发展 | 第22-26页 |
·产业经济思想萌芽于微观经济分析 | 第22页 |
·产业经济思想形成于宏观经济分析向中观层次的深入 | 第22-23页 |
·理论界对产业经济思想的系统研究 | 第23-24页 |
·产业经济思想在实践中迅速发展 | 第24-25页 |
·产业组织理论的发展 | 第25-26页 |
·产业组织理论和产业结构理论 | 第26-27页 |
·产业组织理论 | 第26页 |
·产业结构理论 | 第26-27页 |
2 研究中国产业经济思想的必要性及其意义 | 第27-31页 |
·研究中国产业经济思想的必要性 | 第27-28页 |
·现代化建设需要产业经济思想的指导 | 第27页 |
·产业政策的制定需要产业经济思想指导 | 第27-28页 |
·研究中国产业经济思想的意义 | 第28-31页 |
·研究产业经济思想的理论价值 | 第28页 |
·研究产业经济思想的现实意义 | 第28-31页 |
3 中国产业经济思想的产生与发展 | 第31-34页 |
·中国产业经济思想的历史渊源 | 第31页 |
·中国产业经济思想的产生 | 第31-32页 |
·中国产业经济思想的发展概况 | 第32-34页 |
·80 年代中期之前的产业经济思想 | 第32-33页 |
·80 年代中期之后的产业经济思想 | 第33-34页 |
4 洋务运动到戊戌变法时期的产业经济思想 | 第34-43页 |
·李鸿章的“官督商办”论 | 第34-35页 |
·马建忠的“重商主义”论 | 第35-37页 |
·郑观应的“商战”论 | 第37-39页 |
·陈炽的“工商立国”论 | 第39-40页 |
·薛福成的“重工主义”论 | 第40-43页 |
5 戊戌变法到辛亥革命时期的产业经济思想 | 第43-54页 |
·张之洞的农工商协调发展观 | 第43-44页 |
·康有为的“定为工国”论 | 第44-45页 |
·梁启超的产业经济思想 | 第45-49页 |
·资本主义农业经营观 | 第45-46页 |
·“以工立国”论 | 第46页 |
·提倡股份制和宣传托拉斯 | 第46-48页 |
·第三产业发展论 | 第48-49页 |
·孙中山的产业经济思想 | 第49-54页 |
·农业现代化的主张 | 第49-50页 |
·《实业计划》中的产业结构论 | 第50-51页 |
·“节制资本”中的产业组织观 | 第51-52页 |
·第三产业发展论 | 第52-54页 |
6 民国时期到新中国成立前的产业经济思想 | 第54-61页 |
·国统区统制性的产业经济思想 | 第54-57页 |
·农产品统制政策 | 第54页 |
·国民经济建设运动中的工业化主张 | 第54-55页 |
·第三产业发展论 | 第55-57页 |
·日战区殖民化的“产业开发”论 | 第57-59页 |
·服务于战争需要的掠夺性产业结构论 | 第57-58页 |
·掠夺和统制性的产业组织观 | 第58-59页 |
·根据地和解放区的产业发展观 | 第59-61页 |
·有关产业结构的看法 | 第59页 |
·对产业组织的认识 | 第59-60页 |
·关于对外贸易的主张 | 第60-61页 |
7 新中国成立至改革开放前的产业经济思想 | 第61-67页 |
·关于农、轻、重比例关系的论述 | 第61页 |
·优先发展重工业的方针 | 第61-62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产业布局论 | 第62-64页 |
·计划经济体制下的第三产业发展观 | 第64-67页 |
·毛泽东对商品生产的认识 | 第64-65页 |
·周恩来、刘少奇关于对外贸易的主张 | 第65-66页 |
·周恩来、刘少奇的科技教育观 | 第66-67页 |
8 改革开放以来的产业经济思想 | 第67-74页 |
·邓小平的产业经济思想 | 第67-70页 |
·农业产业化的提出 | 第67-68页 |
·基础产业发展观 | 第68页 |
·产业结构和产业关联思想 | 第68-69页 |
·产业布局思想 | 第69-70页 |
·对外开放思想 | 第70页 |
·十六大以来的产业经济思想 | 第70-74页 |
·建设现代农业论 | 第70-71页 |
·新型工业化思想 | 第71-72页 |
·大力发展第三产业论 | 第72-74页 |
9 中日产业经济思想对比分析 | 第74-82页 |
·中日产业经济思想产生与发展过程比较 | 第74-75页 |
·同样的外部环境 | 第74页 |
·不同的产业指导思想 | 第74-75页 |
·不同的产业组织观 | 第75页 |
·日本产业经济思想对其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 第75-76页 |
·推动了产业革命和实现现代化 | 第75-76页 |
·指导了日本经济的恢复和发展 | 第76页 |
·中国产业经济思想对现代化进程的影响 | 第76-79页 |
·开启了中国现代化的历史进程 | 第76-77页 |
·建立了中国现代企业 | 第77页 |
·削弱了对工业化的指导作用 | 第77-78页 |
·恢复和发展国民经济 | 第78页 |
·延缓了中国现代化进程 | 第78页 |
·大大加快了现代化进程 | 第78-79页 |
·中日产业经济思想特点的对比分析 | 第79-82页 |
·早期都实行过农本的产业政策 | 第79页 |
·都以优先发展工业战略性工业的方式开始工业化 | 第79-80页 |
·“以工立国”与“贸易立国” | 第80页 |
·“官督商办”与“民营官助” | 第80-82页 |
10 中国产业经济思想的总体考察 | 第82-89页 |
·产业经济思想的发展脉络 | 第82-87页 |
·产业经济思想的萌芽(洋务运动前) | 第82页 |
·产业经济思想的产生(洋务运动时期) | 第82-83页 |
·产业经济思想的缓慢成长(戊戌变法时期) | 第83页 |
·产业经济思想的形成(辛亥革命时期) | 第83-84页 |
·产业经济思想的发展与成熟(新中国成立后) | 第84-85页 |
·产业经济思想的丰富(改革开放以来) | 第85-87页 |
·产业经济思想的主要特征 | 第87-89页 |
·早期以“振兴实业”为口号 | 第87页 |
·建国初以“优先发展重工业”为指导方针 | 第87-88页 |
·改革开放后西方产业经济理论与中国产业发展实际相结合 | 第88页 |
·一贯坚持农业的基础地位 | 第88页 |
·始终表现为工业化的不断推进 | 第88页 |
·一贯主张三次产业的平衡发展 | 第88-89页 |
11 中国产业经济思想的发展变化给我们的启示 | 第89-93页 |
·现阶段中国产业经济思想发展的背景 | 第89-90页 |
·第二次现代化的大背景 | 第89-90页 |
·全球产业结构转化与升级的背景 | 第90页 |
·中国产业经济发展的现状和问题 | 第90-91页 |
·中国产业经济思想发展变化的启示 | 第91-93页 |
·合理把握当前我国现代化所处的历史阶段 | 第91页 |
·科学认识和理解产业经济思想 | 第91页 |
·产业经济思想要与现代化进程相适应 | 第91-92页 |
·政府应高度重视产业经济思想的指导作用 | 第92-93页 |
注释 | 第93-95页 |
参考文献 | 第95-99页 |
附录 攻读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第99-100页 |
致谢 | 第100-10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