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峪河水库洪水预报计算机应用系统的开发研究
第一章 水文预报概述 | 第1-26页 |
·前言 | 第11页 |
·洪水预报的必要性 | 第11-13页 |
·国内外洪水预报的研究现状 | 第13-14页 |
·洪水预报方法研究现状及其发展趋势 | 第14-24页 |
·产汇流理论与模型 | 第14-18页 |
·流域水文模型研究现状及其特点 | 第18-21页 |
·GIS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 第21-22页 |
·人工神经网络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实时洪水预报 | 第23-24页 |
·洪水预报发展趋势 | 第24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 | 第24-26页 |
第二章 基于流域的水文预报模型选择 | 第26-60页 |
·流域和水库慨况及其资料分析 | 第26-31页 |
·流域及水库概况 | 第26-27页 |
·水情测站布设 | 第27-29页 |
·雨洪资料分析与整理 | 第29-30页 |
·流域特性分析 | 第30-31页 |
·流域产流模型的选择 | 第31-46页 |
·基本概念 | 第31-32页 |
·概念性产流模型 | 第32页 |
·蓄满产流模型 | 第32-38页 |
·综合产流模型 | 第38-43页 |
·改进的蓄满产流模型 | 第43-46页 |
·流域汇流模型的选择 | 第46-51页 |
·流域汇流概念及分析方法 | 第46-48页 |
·纳什瞬时单位线 | 第48-51页 |
·河道流量演算模型的选择 | 第51-55页 |
·滞后演算法(迟滞瞬时单位线[Ⅰ型]) | 第51-53页 |
·线性扩散模拟法 | 第53-55页 |
·半干旱半湿润地区流域水文模型的研究现状 | 第55-60页 |
·概论 | 第55-57页 |
·半干湿地区的水文特性 | 第57页 |
·流域水文模型在半干湿地区的应用情况 | 第57-60页 |
第三章 模型参数率定及分析 | 第60-72页 |
·参数率定概述及其确定方法 | 第60-62页 |
·参数率定概述 | 第60-61页 |
·流域模型参数的最终确定 | 第61-62页 |
·ROSENBROCK算法 | 第62-63页 |
·流域产流参数分析及优化 | 第63-66页 |
·产流模型参数分析 | 第64-65页 |
·模型参数的率定 | 第65-66页 |
·流域汇流参数分析及率定 | 第66-69页 |
·流域汇流模型 | 第66-67页 |
·流域汇流参数优化 | 第67-69页 |
·产汇流参数率定结果及分析 | 第69-72页 |
第四章 人工神经网络及BP模型在洪水预报中的应用 | 第72-104页 |
·人工神经网络基本理论 | 第72-76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基本含义 | 第72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产生和发展 | 第72-74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特点 | 第74-75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分类 | 第75-76页 |
·人工神经网络的广泛应用 | 第76页 |
·BP神经网络及其改进算法 | 第76-85页 |
·BP学习规则 | 第77-79页 |
·BP算法存在的问题 | 第79-81页 |
·BP算法的若干改进 | 第81-82页 |
·BP网络的优化设计 | 第82-85页 |
·BP模型在降雨径流预报中的应用 | 第85-89页 |
·基本方法 | 第85-87页 |
·降雨径流预报BP模型的设计 | 第87-89页 |
·岔口流域神经网络模型 | 第89-98页 |
·模型原理 | 第89页 |
·模型结构 | 第89-90页 |
·训练样本的组织 | 第90页 |
·模型的训练及分析 | 第90-94页 |
·预报结果及分析 | 第94-98页 |
·水库入口水文站神经网络模型 | 第98-104页 |
·模型原理 | 第98-99页 |
·模型结构 | 第99页 |
·训练样本的组织 | 第99-100页 |
·模型的训练 | 第100-102页 |
·预报结果及分析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文峪河水库洪水预报软件的开发研究 | 第104-137页 |
·开发环境 | 第104-106页 |
·系统开发语言 | 第104-105页 |
·数据库系统 | 第105-106页 |
·建立模型的思路 | 第106页 |
·模型选择 | 第106-109页 |
·流域产流模型的选择 | 第106-107页 |
·流域汇流模型的选择 | 第107-109页 |
·河道流量演算模型的选择 | 第109页 |
·构建预报方案 | 第109-111页 |
·场次洪水模拟示例 | 第111-119页 |
·预报方案的评定与检验 | 第119-137页 |
·评定及检验规范 | 第119-120页 |
·预报方案评定 | 第120-130页 |
·洪水预报的结果分析 | 第130-131页 |
·预报方案检验 | 第131-137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137-140页 |
·结论 | 第137-138页 |
·建议 | 第138-140页 |
参考文献 | 第140-146页 |
致谢 | 第146-147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发表的论文及参加的科研项目 | 第14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