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9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9-25页 |
·黄河冲淤积平原土的工程特性研究的目的、意义 | 第9-10页 |
·国内外研究成果 | 第10-23页 |
·黄河冲淤积平原土质的特性研究 | 第10-14页 |
·无机结合料稳定技术研究 | 第14-16页 |
·黄河冲淤积平原高速公路地基沉降规律的研究 | 第16-21页 |
·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与分析 | 第21-23页 |
·本文的主要研究内容 | 第23-25页 |
第二章 黄河冲淤积平原土质的特点 | 第25-48页 |
·黄河冲淤积平原土的组成特点 | 第25-35页 |
·土的成型剖面 | 第25-29页 |
·土的主要物质组成 | 第29-34页 |
·土的颗粒组成 | 第34-35页 |
·土的物理、力学特性 | 第35-44页 |
·物理力学指标 | 第35-42页 |
(1) 原状土的物理力学指标 | 第35-38页 |
(2) 压实土的力学参数 | 第38-42页 |
(3) 土的动模量和阻尼比 | 第42页 |
·毛细水上升的高度 | 第42-44页 |
·土的微观结构 | 第44-45页 |
·结论 | 第45-48页 |
第三章 黄河冲淤积粉土的压实性状和压实机理 | 第48-68页 |
·标准重型击实下的压实规律 | 第48-56页 |
·试验材料与方法 | 第48-49页 |
·粉土的压实性状与压实机理 | 第49-53页 |
(1) 标准击实试验结果分析 | 第49-50页 |
(2) 重型击实标准在不同压实度时的孔隙比e、空气体积率Va、饱和度Sr | 第50-53页 |
·击实功对土的压实的影响 | 第53-54页 |
·粉土的粘粒含量对土的压实的影响 | 第54-55页 |
·不同压实度K时的强度指标与压缩性 | 第55-56页 |
·振动压实的规律 | 第56-59页 |
·实验材料及方法 | 第56-57页 |
·振动压实试验结果与分析 | 第57-59页 |
(1) 粉性土的频率响应特性 | 第57页 |
(2) 静压力、频率、振幅、振动时间对土的干密度的影响 | 第57-59页 |
·黄河冲淤积平原粉土的施工压实工艺 | 第59-66页 |
·振动压路机的工作参数与工作原理 | 第59-61页 |
·粉性土的现场碾压工艺与检测结果分析 | 第61-66页 |
·结论 | 第66-68页 |
第四章 无机结合料稳定黄河冲淤积平原土的研究 | 第68-150页 |
·石灰稳定黄河冲淤积土的研究 | 第68-74页 |
·石灰的活性与石灰稳定土的原理 | 第68-70页 |
·消石灰稳定土和综合稳定土 | 第70-72页 |
(1) 抗压强度指标 | 第70-71页 |
(2) 弯拉指标 | 第71页 |
(3) 抗水、抗冻性能 | 第71-72页 |
(4) 击实特性 | 第72页 |
·生石灰稳定土 | 第72-73页 |
·结论 | 第73-74页 |
·二灰(石灰、粉煤灰)稳定黄河冲淤积土的研究 | 第74-150页 |
·粉煤灰及土的组成和性质与二灰土的强度机理 | 第75-91页 |
(1) 粉煤灰的活性 | 第75-81页 |
(2) 石灰粉煤灰稳定土的机理 | 第81-86页 |
(3) 粉煤灰的路用质量指标 | 第86-88页 |
(4) 试验原材料 | 第88-91页 |
·二灰稳定黄河冲淤积平原土的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的研究 | 第91-105页 |
(1) 技术思路 | 第91-92页 |
(2) 影响二灰土最大干密度与最佳含水量各因素的显著性分析 | 第92-98页 |
(3) 二灰含量与二灰土最大干密度、最佳含水量的关系 | 第98-102页 |
(4) 土的特征粒径与最大干密度的关系 | 第102-105页 |
(5) 结论 | 第105页 |
·二灰稳定黄河冲淤积平原土配合比的研究 | 第105-131页 |
(1) 二灰稳定土黄河冲淤积平原区土配合比设计的技术思路 | 第105-107页 |
(2) 二灰含量、二灰比对二灰土的强度的影响 | 第107-115页 |
(3) 黄河冲淤积平原区土的特性对强度的影响 | 第115-119页 |
(4) 二灰稳定土的强度与各影响因素之间关系的综合分析 | 第119-128页 |
(5) 二灰土的劈裂强度试验 | 第128-129页 |
(6) 配合比设计新思路 | 第129-130页 |
(7) 结论 | 第130-131页 |
·气候与环境对二灰黄河冲淤积平原土强度的影响 | 第131-142页 |
(1) 技术思路 | 第132页 |
(2) 室内外不同养生条件试验结果及分析 | 第132-137页 |
(3) 二灰土的抗冻性 | 第137页 |
(4) 现场施工强度与养生 | 第137-141页 |
(5) 结论 | 第141-142页 |
·二灰稳定黄河冲淤积平原土碾压工艺的研究 | 第142-150页 |
(1) 二灰土碾压的意义及压实机理 | 第142-145页 |
(2) 碾压工艺的试验研究 | 第145-148页 |
(3) 结论 | 第148-150页 |
第五章 黄河冲淤积平原区地基沉降规律的研究 | 第150-193页 |
·高速公路地基沉降有限差分计算原理和方法 | 第151-162页 |
·有限差分计算原理 | 第151-155页 |
·流~固耦合作用原理 | 第155-162页 |
·高速公路地基沉降变形的有限差分计算 | 第162-187页 |
·地基几何模型的建立 | 第162-164页 |
·地基模型的应力、位移及孔压初始化 | 第164-169页 |
(1) 选择本构模型 | 第165页 |
(2) 在地基模型中设置地下水位 | 第165-166页 |
(3) 粉性土地基的边界条件 | 第166-167页 |
(4) 考虑粉性土的毛细水作用 | 第167-168页 |
(5) 地基模型的初始化结果 | 第168-169页 |
·施工加载及施工后的固结沉降过程的模拟 | 第169-175页 |
(1) 初始化地基位移归零 | 第169页 |
(2) 确定路基土的密度 | 第169-170页 |
(3) 确定路面荷载 | 第170页 |
(4) 选择流体模型 | 第170-171页 |
(5) 设置流体流动的边界条件 | 第171页 |
(6) 模拟逐层填筑路基 | 第171-173页 |
(7) 填土完毕后地基的固结过程 | 第173-175页 |
·计算结果分析 | 第175-187页 |
(1) 对应不同路基高度的地基最终完成固结所需的时间 | 第175-179页 |
(2) 地基在不同阶段(施工期、施工后)的沉降变形及总的沉降变形 | 第179-185页 |
(3) 路基的放置时间 | 第185-187页 |
·模型计算与现场实测结果对比 | 第187-191页 |
·试验路段 | 第187页 |
·观测设备的埋设和观测 | 第187-188页 |
·观测结果与分析 | 第188-191页 |
·结论 | 第191-193页 |
第六章 黄河冲淤积平原区路面结构的力学响应与分析 | 第193-227页 |
·计算模型与方案 | 第193-198页 |
·计算模型 | 第193-198页 |
·计算方案 | 第198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198-220页 |
·路面设计的指标 | 第200-201页 |
·计算结果与分析 | 第201-220页 |
(1) 路基处理及层间界面条件对弯沉的影响分析 | 第201-206页 |
(2) 路基处理与层间界面条件对路面结构层内应力分布的影响分析 | 第206-211页 |
(3) 路基处理、层间界面条件对路面结构层最大应力的影响分析 | 第211-215页 |
(4) 路基处理对路基应力与变形的影响分析 | 第215-219页 |
(5) 路基处理对路面结构层寿命影响分析 | 第219-220页 |
·不同轮压和界面条件下路表弯沉与结构层应力的关系 | 第220-223页 |
·路面结构受力的力学实地验证 | 第223-224页 |
·结论 | 第224-227页 |
第七章 结语与展望 | 第227-235页 |
·结语 | 第227-234页 |
·展望 | 第234-235页 |
参考文献 | 第235-245页 |
发表论文和科研情况说明 | 第245-246页 |
致谢 | 第24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