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7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7-20页 |
·手性含义 | 第7页 |
·手性的制备 | 第7-8页 |
·手性对映体的拆分 | 第8-10页 |
·手性分离原理 | 第8页 |
·手性分离方法 | 第8-10页 |
·手性固定相的分类 | 第10-14页 |
·蛋白质手性亲和固定相 | 第10-11页 |
·环糊精型手性固定相 | 第11页 |
·配体交换型固定相 | 第11-12页 |
·高聚物手性固定相 | 第12-13页 |
·手性固定相的发展趋势 | 第13-14页 |
·常用色谱模型的分类 | 第14-19页 |
·普遍化速率模型 | 第14-16页 |
·集总孔扩散模型 | 第16-17页 |
·平衡扩散模型 | 第17-18页 |
·传递扩散模型 | 第18-19页 |
·色谱模型的发展趋势 | 第19页 |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与方法 | 第19-20页 |
第二章 BSA 手性固定相的制备及结合机理的研究 | 第20-27页 |
·引言 | 第20页 |
·实验设备与材料 | 第20-21页 |
·实验设备 | 第20页 |
·实验材料 | 第20-21页 |
·BSA 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 第21-22页 |
·硅胶的酸化 | 第21页 |
·溶剂的干燥 | 第21页 |
·氨丙基硅胶的制备 | 第21页 |
·柱外衍生法制备BSA 手性固定相 | 第21-22页 |
·流动相的配制 | 第22页 |
·色谱分析条件 | 第22-23页 |
·色氨酸对映体在BSA 上的结合机理 | 第23-25页 |
·流动相中L-色氨酸浓度对保留因子的影响 | 第23-24页 |
·样品浓度对色氨酸对映体保留因子的影响 | 第24-25页 |
·小结 | 第25-27页 |
第三章 前沿分析法确定色氨酸对映体竞争型吸附等温线 | 第27-39页 |
·引言 | 第27页 |
·原理 | 第27-28页 |
·实验部分 | 第28-29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28页 |
·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 第28页 |
·吸附等温数据的测定 | 第28-29页 |
·吸附等温模型的确定 | 第29-33页 |
·吸附等温线的类型 | 第29-30页 |
·吸附等温线的确定 | 第30-33页 |
·非线性色谱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33-37页 |
·色谱模型的选择 | 第33-34页 |
·模型的离散化过程 | 第34-36页 |
·模型参数的确定 | 第36-37页 |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第37-38页 |
·小结 | 第38-39页 |
第四章 逆向法确定色氨酸对映体竞争型吸附等温线 | 第39-44页 |
·引言 | 第39页 |
·原理 | 第39-40页 |
·实验部分 | 第40页 |
·仪器与试剂 | 第40页 |
·手性固定相的制备 | 第40页 |
·吸附等温数据的测定 | 第40页 |
·吸附等温线的确定 | 第40页 |
·吸附等温模型的选择 | 第40页 |
·非线性色谱模型的建立与求解 | 第40-41页 |
·模型的有效性验证 | 第41-43页 |
·小结 | 第43-44页 |
第五章 结论与展望 | 第44-46页 |
·结论 | 第44页 |
·展望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发表论文 | 第51-52页 |
附录一 含扩散色谱方程双组分正交配置法的Fortran 程序 | 第52-57页 |
附录二 符号说明 | 第57-58页 |
附图 | 第58-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