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9页 |
| 目录 | 第9-12页 |
| 前言 | 第12-14页 |
| 第一部分 文献综述 | 第14-21页 |
| 1 十字花科根肿病研究进展 | 第14-19页 |
| ·根肿病的症状 | 第14页 |
| ·根肿菌的分类地位 | 第14-15页 |
| ·根肿菌的形态及生物学特性 | 第15页 |
| ·根肿菌的生活史 | 第15-16页 |
| ·根肿病的病害循环 | 第16页 |
| ·根肿病的发病条件 | 第16页 |
| ·根肿菌的生理分化 | 第16-18页 |
| ·根肿菌的检测 | 第18页 |
| ·根肿病的抗病育种 | 第18-19页 |
| 2 同工酶在植物抗病性鉴定上的应用 | 第19-21页 |
| ·同工酶活性变化与植物抗病性的关系 | 第19-20页 |
| ·同工酶技术在植物抗病性鉴定上的应用 | 第20-21页 |
| 第二部分 油菜根肿病的症状、病原菌形态及其危害研究 | 第21-28页 |
| 1 引言 | 第21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1-22页 |
| ·材料 | 第21页 |
| ·供试品种 | 第21页 |
| ·供试田地 | 第21页 |
| ·小区安排 | 第21页 |
| ·方法 | 第21-22页 |
| ·田间症状观察 | 第21页 |
| ·组织内病原菌观察 | 第21页 |
| ·休眠孢子形态观察 | 第21-22页 |
| ·游动孢子的形态及游动孢子变化过程 | 第22页 |
| ·产量指标的调查 | 第22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22-26页 |
| ·油菜根肿病症状 | 第22-23页 |
| ·组织内油菜根肿菌 | 第23页 |
| ·休眠孢子的形态及孢子萌发观察 | 第23页 |
| ·游动孢子的形态及变化过程 | 第23-24页 |
| ·不同小区根肿病发病情况 | 第24页 |
| ·不同小区产量结构因素比较 | 第24-26页 |
| ·株高 | 第24-25页 |
| ·角果数 | 第25页 |
| ·每角粒数 | 第25页 |
| ·千粒重 | 第25-26页 |
| ·产量 | 第26页 |
| 4 结果与讨论 | 第26-28页 |
| ·油菜根肿病的症状 | 第26-27页 |
| ·油菜根肿菌形态 | 第27页 |
| ·油菜根肿病的危害 | 第27-28页 |
| 第三部分 油菜根肿病菌的生物学特性研究 | 第28-34页 |
| 1 引言 | 第28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8-30页 |
| ·材料 | 第28-29页 |
| ·常用试剂的配置 | 第28页 |
| ·病原菌来源 | 第28页 |
| ·休眠孢子悬浮液制备 | 第28-29页 |
| ·根分泌物的收集 | 第29页 |
| ·方法 | 第29-30页 |
| ·不同培养基质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9页 |
| ·温度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9页 |
| ·pH值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9页 |
| ·光照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29-30页 |
| ·肿根腐烂与未腐烂处理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0页 |
| ·致死温度测定 | 第30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 ·不同培养基质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0-31页 |
| ·温度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1页 |
| ·pH值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1-32页 |
| ·肿根腐烂与未腐烂处理对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2页 |
| ·光照对休眠孢子萌发的影响 | 第32页 |
| ·致死温度的测定 | 第32-33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33-34页 |
| 第四部分 根肿菌的PCR检测及其产物的测序分析 | 第34-44页 |
| 1 引言 | 第3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34-37页 |
| ·材料 | 第34-35页 |
| ·病原菌来源 | 第34页 |
| ·引物 | 第34页 |
| ·主要试剂的配制 | 第34-35页 |
| ·方法 | 第35-37页 |
| ·供试病根模板DNA的提取 | 第35-36页 |
| ·提取DNA的检测 | 第36页 |
| ·PCR扩增 | 第36页 |
| ·PCR产物的检测 | 第36页 |
| ·PCR扩增产物的纯化和回收 | 第36-37页 |
| ·PCR扩增产物测序 | 第3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7-42页 |
| ·病根特异片断扩增结果 | 第37-39页 |
| ·特异性片断测序与分析 | 第39-42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42-44页 |
| ·特异性片断扩增结果 | 第42页 |
| ·特异性片断的测序与分析 | 第42-44页 |
| 第五部分 根肿病菌对油菜同工酶变化的影响 | 第44-53页 |
| 1 前言 | 第44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4-47页 |
| ·供试材料 | 第44页 |
| ·试剂的配置 | 第44-45页 |
| ·酶液提取 | 第45页 |
| ·酶活性测定 | 第45-46页 |
| ·POD活性的测定 | 第45页 |
| ·PPO活性的测定 | 第45-46页 |
| ·酶比活力计算 | 第46页 |
| ·电泳步骤 | 第46-47页 |
| ·分离胶的制备 | 第46页 |
| ·浓缩胶的制备 | 第46页 |
| ·安装凝胶板、加入缓冲液及点样 | 第46页 |
| ·电泳 | 第46-47页 |
| ·取胶 | 第47页 |
| ·染色 | 第47页 |
| ·POD的染色 | 第47页 |
| ·酯酶同工酶的染色 | 第47页 |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7-50页 |
| ·POD活性与根肿病的关系 | 第47-48页 |
| ·PPO活性与根肿病的关系 | 第48页 |
| ·POD同工酶电泳 | 第48-49页 |
| ·酯酶同工酶电泳 | 第49-50页 |
| 4 结论与讨论 | 第50-53页 |
| ·POD活性与根肿病的关系 | 第50-51页 |
| ·PPO与根肿病的关系 | 第51页 |
| ·POD同工酶与根肿病的关系 | 第51页 |
| ·酯酶同工酶与根肿病的关系 | 第51-53页 |
| 参考文献 | 第53-58页 |
| 致谢 | 第5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