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绪论 | 第1-18页 |
| ·课题来源 | 第8页 |
| ·课题背景 | 第8-10页 |
| ·研究重点和研究范围 | 第10-11页 |
| ·研究重点 | 第10-11页 |
| ·研究范围 | 第11页 |
| ·概念界定 | 第11-12页 |
| ·论文框架 | 第12-13页 |
| ·国内外相关课题的研究成果 | 第13-18页 |
| ·国外研究成果 | 第13-16页 |
| ·国内研究成果 | 第16-18页 |
| 2 城市色彩景观特性 | 第18-35页 |
| ·城市色彩组成 | 第18-20页 |
| ·自然色、半自然色与人工色 | 第18-19页 |
| ·恒定色与非恒定色 | 第19-20页 |
| ·城市色彩景观的重要介质——建筑 | 第20-22页 |
| ·建筑材料的色彩特征 | 第20-21页 |
| ·不透明物体色材料、半透明物体色材料和透明物体色材料 | 第20-21页 |
| ·自然材料和人工材料。 | 第21页 |
| ·光照条件对建筑材料色彩的影响 | 第21-22页 |
| ·城市色彩的设计原则 | 第22-26页 |
| ·色彩对比原则 | 第22-25页 |
| ·色相对比 | 第22-24页 |
| ·明度对比 | 第24-25页 |
| ·彩度对比 | 第25页 |
| ·色彩调和原则 | 第25-26页 |
| ·城市色彩景观的地方性 | 第26-29页 |
| ·自然地理因素 | 第26-28页 |
| ·气候条件 | 第27-28页 |
| ·地方性建材 | 第28页 |
| ·人文地理因素 | 第28-29页 |
| ·城市规模及色彩景观研究重点 | 第29-31页 |
| ·小城市(镇) | 第29-30页 |
| ·大中型城市 | 第30-31页 |
| ·城市色彩景观研究中,研究模式和研究距离的限定 | 第31-35页 |
| ·建筑场 | 第32-33页 |
| ·近景、中景、远景 | 第33页 |
| ·不同的空间形态决定研究模式和研究距离 | 第33-35页 |
| 3 杭州城市色彩景观解析与规划设计理念 | 第35-59页 |
| ·杭州城市色彩景观特色认知 | 第35-43页 |
| ·自然地理条件 | 第35-38页 |
| ·地理条件、气候条件、特质景观 | 第35-37页 |
| ·地方性建材及色彩传统 | 第37-38页 |
| ·地方历史文化和背景 | 第38-39页 |
| ·湖山文化 | 第38页 |
| ·休闲文化 | 第38-39页 |
| ·城市性质与城市格局 | 第39-40页 |
| ·杭州现有的城市色彩以及公众对城市色彩的认同度 | 第40-43页 |
| ·现有城市色彩 | 第40-41页 |
| ·公众认同度 | 第41-43页 |
| ·杭州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总体原则 | 第43-45页 |
| ·尊重自然环境,创造“以人为本”的良好人居环境 | 第43页 |
| ·服从整体的城市设计原则及要求 | 第43-44页 |
| ·凸显城市个性,体现地方色彩 | 第44-45页 |
| ·色彩规划的灵活性原则和可操作性原则 | 第45页 |
| ·杭州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的控制导引 | 第45-59页 |
| ·城市色彩规划设计总体导引 | 第45页 |
| ·不同空间形态的色彩控制要点 | 第45-57页 |
| ·功能型区域空间 | 第46-54页 |
| ·街道型空间 | 第54-56页 |
| ·广场型空间 | 第56-57页 |
| ·城市特质景观的利用和色彩控制要点 | 第57-59页 |
| 4 杭州城市色彩景观规划设计 | 第59-81页 |
| ·现状与调研 | 第59-60页 |
| ·调查内容 | 第59页 |
| ·调查方法 | 第59-60页 |
| ·调查工具 | 第60页 |
| ·色彩景观意象的明确——二元定向图表法 | 第60-61页 |
| ·色彩样品标注方式及数据分析 | 第61-64页 |
| ·色彩样品的标注方式 | 第61-62页 |
| ·建筑的基调色、辅助色和强调色 | 第62页 |
| ·对色彩样品的分析 | 第62-64页 |
| ·实例分析——杭州延安路的色彩景观调研与分析 | 第64-81页 |
| ·延安路南段 | 第66-74页 |
| ·延安路北段 | 第74-81页 |
| 5 结语 | 第81-83页 |
| 附录Ⅰ 色彩学基本理论 | 第83-85页 |
| 附录Ⅱ 城市色彩调查表 | 第85-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88页 |
| 后记 | 第8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