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22页 |
1.1 可调窄带光滤波器的研究背景 | 第7-12页 |
1.1.1 信息产业的发展现状及波分复用技术的应用 | 第7-8页 |
1.1.2 波分复用的原理和特点 | 第8-11页 |
1.1.3 WDM技术的应用前景 | 第11页 |
1.1.4 WDM技术的光滤波器 | 第11-12页 |
1.2 光滤波器的研究现状 | 第12-19页 |
1.2.1 光束干涉滤波器 | 第12-16页 |
1.2.2 模干涉滤波器 | 第16-17页 |
1.2.3 基于光栅结构的滤波器 | 第17-19页 |
1.2.4 有源滤波器 | 第19页 |
1.3 可调全息体光栅滤波器 | 第19-21页 |
1.4 本文的主要工作 | 第21-22页 |
第二章 光折变效应及全息体光栅的原理 | 第22-42页 |
2.1 光折变效应 | 第22-36页 |
2.1.1 概述 | 第22-23页 |
2.1.2 光折变效应的物理机制 | 第23-25页 |
2.1.3 光折变效应的主要特征 | 第25-27页 |
2.1.4 光折变效应的定量理论模型 | 第27-31页 |
2.1.5 光折变晶体中的光致空间电荷场和相位栅 | 第31-32页 |
2.1.6 光折变材料 | 第32-34页 |
2.1.7 LiNbO_3晶体的光折变效应分析 | 第34-36页 |
2.2 全息体光栅 | 第36-42页 |
2.2.1 体全息 | 第36-37页 |
2.2.2 全息体光栅的形成 | 第37-39页 |
2.2.3 全息体光栅的固定 | 第39-42页 |
第三章 可调谐窄带滤波器的设计 | 第42-68页 |
3.1 可调谐窄带滤波器的总体设计 | 第42-46页 |
3.1.1 可调谐窄带滤波器基本结构 | 第42-43页 |
3.1.2 全息体光栅的滤波原理 | 第43-44页 |
3.1.3 可调谐滤波器的调谐原理 | 第44-46页 |
3.2 可调谐窄带滤波器主要参数优化 | 第46-57页 |
3.2.1 波耦合理论 | 第46-50页 |
3.2.2 光栅调谐范围的设计 | 第50-51页 |
3.2.3 关于衍射效率的系统优化 | 第51-52页 |
3.2.4 关于偏振相关损耗(PDL)的系统优化 | 第52-54页 |
3.2.5 关于滤波器带宽的系统优化 | 第54-57页 |
3.3 可调谐窄带滤波器主要性能 | 第57-66页 |
3.3.1 调谐范围 | 第57-58页 |
3.3.2 插入损耗 | 第58-60页 |
3.3.3 偏振相关损耗 | 第60-62页 |
3.3.4 光栅带宽 | 第62-63页 |
3.3.5 波长响应 | 第63-65页 |
3.3.6 最大信道数 | 第65页 |
3.3.7 调谐速度 | 第65-66页 |
3.4 可调谐窄带滤波器整体结构 | 第66-68页 |
第四章 全息体光栅的制作 | 第68-88页 |
4.1 实验器材的选择 | 第68-72页 |
4.1.1 记录材料的选择 | 第68-71页 |
4.1.2 记录光源的选择 | 第71-72页 |
4.2 全息体光栅的记录 | 第72-79页 |
4.2.1 记录光路 | 第72-74页 |
4.2.2 记录光强比对记录光栅的影响 | 第74-75页 |
4.2.3 记录光强度的选择 | 第75-77页 |
4.2.4 记录时间的选择 | 第77-79页 |
4.3 全息体光栅的热固化 | 第79-85页 |
4.3.1 热固化理论 | 第80-81页 |
4.3.2 固化定影过程 | 第81-83页 |
4.3.3 显影过程 | 第83-85页 |
4.3.4 热固定效率 | 第85页 |
4.4 实验分析 | 第85-88页 |
4.4.1 滤波性能 | 第85-86页 |
4.4.2 衍射效率分析 | 第86-88页 |
第五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8-90页 |
5.1 本文总结 | 第88-89页 |
5.2 对今后工作的建议 | 第89-90页 |
参考文献 | 第90-93页 |
攻读硕士学位期间所发表论文 | 第93-94页 |
致谢 | 第9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