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47页 |
·本论文研究的理论和应用意义 | 第10-11页 |
·细菌渗透调节机制 | 第11-28页 |
·亲和性溶质 | 第11-23页 |
·外膜孔道蛋白(porin):OmpC和OmpF | 第23-25页 |
·壁膜间隙葡聚糖 | 第25-28页 |
·细菌中的阳离子运输蛋白或系统 | 第28-38页 |
·钾离子运输蛋白或系统 | 第28-31页 |
·钠(锂)离子运输蛋白 | 第31-38页 |
·σ转录因子的全细胞调控作用 | 第38-42页 |
·σ~S全细胞调节因子 | 第38-40页 |
·σ~E转录因子 | 第40-41页 |
·σ~B转录因子 | 第41-42页 |
·σ~M转录因子 | 第42页 |
·转座子和转座子标签法 | 第42-46页 |
·细菌转座子的插入机制和随机诱变作用 | 第42-43页 |
·转座子标签技术 | 第43-44页 |
·pRL1063a在基因分离上的独特优势 | 第44-46页 |
·本论文的研究路线与目标 | 第46-47页 |
第二章 费氏中华根瘤菌RT19盐敏感突变株的获得及其生长测定 | 第47-59页 |
·前言 | 第47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7-52页 |
·材料 | 第47-50页 |
·方法 | 第50-52页 |
·结果 | 第52-58页 |
·pRL1063a的酶切鉴定实验 | 第52页 |
·RT19对不同抗生素的抗性 | 第52-54页 |
·大肠杆菌在FY培养基上生长的排除 | 第54页 |
·盐敏感突变株的获得及其耐盐性生长测定 | 第54-55页 |
·盐敏感突变株在其它渗透压力下的生长 | 第55-58页 |
·讨论 | 第58-59页 |
第三章 费氏中华根瘤菌RT19与耐盐有关基因的测序与序列分析 | 第59-84页 |
·前言 | 第59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59-69页 |
·材料 | 第59-61页 |
·方法 | 第61-69页 |
·结果 | 第69-82页 |
·突变株中Tn5插入的验证 | 第69-71页 |
·总DNA酶切后自连成质粒并转化感受态细胞 | 第71-72页 |
·Tn5-1063侧翼DNA序列的测序 | 第72-73页 |
·基因的序列分析及其蛋白同源性比较 | 第73-81页 |
·pha2基因簇编码的7个蛋白的疏水性分析 | 第81页 |
·pha2基因簇编码的7个蛋白二级结构的在线推测 | 第81-82页 |
·讨论 | 第82-84页 |
第四章 pha2基因簇和metH基因的克隆及功能互补 | 第84-95页 |
·前言 | 第8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4-87页 |
·材料 | 第84-86页 |
·方法 | 第86-8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87-95页 |
·pha2基因簇的克隆 | 第87-92页 |
·metH基因的克隆 | 第92-93页 |
·pha2基因簇与相应突变株的互补实验 | 第93-94页 |
·metH基因与相应盐敏感突变株的互补实验 | 第94-95页 |
第五章 pha2基因簇和metH基因的功能的鉴定 | 第95-102页 |
·前言 | 第95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95-97页 |
·材料 | 第95-96页 |
·方法 | 第96-97页 |
·结果与讨论 | 第97-102页 |
·RT19与pha2盐敏感突变株细胞内阳离子含量的差异 | 第97-98页 |
·RT19和pha2突变株单价阳离子/氢离子逆向转运蛋白活性的测定 | 第98-100页 |
·metH基因功能的鉴定及其与耐盐性的关系 | 第100-102页 |
结论 | 第102-103页 |
参考文献 | 第103-121页 |
致谢 | 第121-122页 |
作者简介 | 第12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