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非·常形”—西塞尔·贝尔蒙德的思想和实践
第1章 引言 | 第1-9页 |
第2章 概念的引入 | 第9-15页 |
·概念的翻译 | 第9-10页 |
·关于Informal 这本书 | 第10-12页 |
·主要观点 | 第12-15页 |
第3章 打破僵局的“非·常形” | 第15-36页 |
·案例分析 | 第16-25页 |
·鹿特丹美术馆 | 第16-20页 |
·里尔会展中心 | 第20-23页 |
·波尔多住宅 | 第23-25页 |
·比较分析 | 第25-36页 |
·比较分析的可行性 | 第25-27页 |
·结构表现的自由 | 第27-30页 |
·结构构件的自由 | 第30-31页 |
·材料使用的自由 | 第31-32页 |
·秩序的自由 | 第32-34页 |
·依据结构的结构 | 第34-36页 |
第4章 作为形式生成器的“非·常形” | 第36-59页 |
·利用力学和材料的规律 | 第36-39页 |
·里斯本世博会葡萄牙馆 | 第36-39页 |
·北京CCTV 总部大楼 | 第39页 |
·形式的“算法” | 第39-49页 |
·开姆尼兹体育场 | 第40-44页 |
·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 | 第44-48页 |
·蛇形画廊 | 第48-49页 |
·寻找几何原型 | 第49-54页 |
·维多利亚·阿尔伯特博物馆的分形几何饰面 | 第49-53页 |
·卡塔尔艺术科技学院 | 第53页 |
·北京国家游泳中心 | 第53-54页 |
·形式分析方法 | 第54-59页 |
·阿恩海姆交通中转站 | 第54-58页 |
·福冈“岛城”中心公园 | 第58-59页 |
第5章 “非·常形”相关概念辨析 | 第59-67页 |
·“非·常形”与结构表现主义 | 第59-62页 |
·主观与客观 | 第59-61页 |
·工程师与建筑师的关系 | 第61-62页 |
·“非·常形”与“高技派” | 第62-63页 |
·“非·常形”与“运动”相关的概念辨析 | 第63-67页 |
第6章 尾声 | 第67-70页 |
·结构体系与规范 | 第67-68页 |
·紧惕“隐藏于充满感情的文笔后的心灵干枯” | 第68-69页 |
·境遇主义 | 第69-70页 |
后记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3页 |
致谢与声明 | 第73-74页 |
附录A 图片索引 | 第74-77页 |
个人简历、在学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与研究成果 | 第7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