四川传统风景建筑与景观生态态势研究
中文摘要 | 第1-6页 |
英文摘要 | 第6-8页 |
调研路线图 | 第8-16页 |
插图及附表清单 | 第16-24页 |
1 绪论 | 第24-36页 |
·选题背景及原因 | 第24页 |
·研究主题的界定 | 第24-31页 |
·“风景建筑”涵盖范畴的界定 | 第25-27页 |
·论文的学术取向 | 第27-29页 |
·本研究地域范围的界定 | 第29-31页 |
·研究框架 | 第31-36页 |
·研究方法与技术线路 | 第32-34页 |
·景观生态主导因素的确定 | 第34-36页 |
2 不同地貌区风景建筑各异的场景意趣 | 第36-72页 |
·平原水乡风景建筑—灵秀、清雅 | 第38-44页 |
·因“水”而生的灵秀型建筑景观格局 | 第38-39页 |
·频繁的对外交流促生自由、多样的建筑型式 | 第39-41页 |
·富饶的物产造就精细的建筑装饰格调 | 第41-42页 |
·发达的文化造就清雅的建筑风格 | 第42-43页 |
·依托水网的交通体系 | 第43-44页 |
·川中丘陵风景建筑—和缓起伏、秀丽 | 第44-54页 |
·因“丘”而生的多种建筑景观型式 | 第44-49页 |
·丰富的建筑景观层次 | 第49-51页 |
·曲折灵活的交通格局 | 第51-54页 |
·盆周山地风景建筑—险峻、粗犷 | 第54-63页 |
·因“山”而生的多种建筑景观型式 | 第54-57页 |
·险峻地貌造就浓厚的建筑防御特征 | 第57-59页 |
·险恶环境造就自然、粗犷的建筑风格 | 第59-61页 |
·集生活、防御于一体的交通体系 | 第61-63页 |
·川西高原风景建筑—旷阔、圣洁 | 第63-67页 |
·依托圣洁的神山凸显建筑“神圣”之感 | 第63-65页 |
·依托旷阔场景凸显建筑“崇高”之感 | 第65-66页 |
·雄浑壮丽的建筑风格 | 第66-67页 |
·特殊地貌区风景建筑—奇特、妙曼 | 第67-72页 |
·因“奇”而生的多种融景形式 | 第67-70页 |
·集展示与强化景致功效于一体的交通体系 | 第70-72页 |
3 不同植被条件下风景建筑各异的融景构景技术 | 第72-88页 |
·葱郁山林区风景建筑—幽蔽、静谧 | 第73-78页 |
·葱郁山林渲染出幽邃的环境氛围 | 第74-75页 |
·建筑格调凸显竹木特征 | 第75-76页 |
·植物作为建筑与自然相融的载体 | 第76-78页 |
·田园耕作区风景建筑—掩映、闲适 | 第78-83页 |
·田园植被营造出闲适的环境氛围 | 第78-79页 |
·植物的生态性能被加以利用 | 第79-80页 |
·植物被赋予浓厚的精神品格 | 第80-81页 |
·花木被广泛用于美化城镇环境 | 第81-83页 |
·灌丛、针叶林区风景建筑—开阔、苍莽 | 第83-85页 |
·高山灌丛造就开阔、苍莽的环境氛围 | 第83-85页 |
·植物被赋予神秘色彩 | 第85页 |
·草甸、灌丛区风景建筑—鲜明、震撼 | 第85-88页 |
·广袤草甸烘托出鲜明、震撼的环境氛围 | 第86-87页 |
·植物被广泛用作建筑材料而鲜有精神性作用 | 第87-88页 |
4 不同气候条件下风景建筑各异的技术手段 | 第88-102页 |
·川东亚热带温湿气候区风景建筑—通透、轻盈 | 第91-97页 |
·利于挡雨排水的屋顶造型 | 第91-93页 |
·利于除湿散热的空间形式 | 第93-95页 |
·利于通风防潮的墙体构造 | 第95-96页 |
·适应温湿气候的结构形式 | 第96-97页 |
·川西高原干寒气候区风景建筑—封闭、厚实 | 第97-102页 |
·避风向阳的选址与布局方式 | 第97页 |
·利于保温隔热的建筑材料 | 第97-98页 |
·利于挡风保暖的空间形式 | 第98-99页 |
·兼顾纳阳与遮阴的建筑造型 | 第99-100页 |
·适应冬干夏雨气候的屋顶形式 | 第100-102页 |
5 不同自然灾害条件下风景建筑各异的防灾治灾技术 | 第102-122页 |
·四川自然灾害特征 | 第102-105页 |
·气象灾害 | 第102-103页 |
·地质灾害 | 第103-105页 |
·为躲避自然灾害而呈现的聚落特征 | 第105-112页 |
·不同环境单元的生态特征 | 第106-107页 |
·利于躲避灾害的聚落选址 | 第107-109页 |
·利于防治灾害的空间格局 | 第109-110页 |
·利于降低生态负荷的聚落形态 | 第110-112页 |
·应对自然灾害而采用的技术手段 | 第112-118页 |
·宜于降低生态干扰的结构形式 | 第112-114页 |
·利于提高抗灾能力的建造技术 | 第114-116页 |
·用于防治灾害的工程设施 | 第116-117页 |
·祈盼镇锁灾害的建筑型式 | 第117-118页 |
·对现代防灾治灾观的反思 | 第118-122页 |
·与洪水共生,还河流于自然 | 第119-120页 |
·变生态适宜性为原生适宜性 | 第120-122页 |
6 不同民族聚居区风景建筑各异的民族性格特征 | 第122-138页 |
·汉民族性格在风景建筑中的体现 | 第124-129页 |
·因“内向性格”而衍生封闭、含蓄的审美取向 | 第124-127页 |
·因“喜好山水”而崇尚“天人合一”的环境意趣 | 第127-128页 |
·因“注重人本”而倾向民居式样 | 第128-129页 |
·因“注重伦理”而具有秩序感 | 第129页 |
·羌民族性格在风景建筑中的体现 | 第129-132页 |
·因长期抵御外族而注重建筑群体协同防御 | 第129-131页 |
·因“崇尚简洁”而衍生朴实、粗犷的建筑格调 | 第131-132页 |
·藏民族性格在风景建筑中的体现 | 第132-134页 |
·因“热情奔放”而衍生明艳的色彩取向 | 第132-133页 |
·因“喜好装饰”而倾向绚丽繁复的装饰意趣 | 第133页 |
·因“注重等级”而强调位序 | 第133-134页 |
·彝民族性格在风景建筑中的体现 | 第134-138页 |
·因防范“家支械斗”而注重建筑个体防御 | 第134-135页 |
·因“尊重自然”而衍生“以天然为美”的审美取向 | 第135-136页 |
·“家支制度”导致建筑处处凸显“家”的核心地位 | 第136-138页 |
7 不同宗教信仰区风景建筑各异的精神境界 | 第138-166页 |
·儒、道、释交融区风景建筑理性的信仰特征 | 第138-153页 |
·建筑环境意趣追求超凡脱俗的理想境界 | 第138-143页 |
·建筑功能体现出重生知礼的现世精神 | 第143-147页 |
·建筑形制表现出多种宗教思想交融与共的特征 | 第147-148页 |
·建筑精神透射出繁泛的信仰构成 | 第148-153页 |
·藏传佛教区风景建筑迷狂的精神特征 | 第153-160页 |
·人神合一的聚落格局 | 第153-155页 |
·围绕神性的建筑功能组成 | 第155-156页 |
·浸润神性的建筑造型 | 第156-160页 |
·原始宗教区风景建筑朴实的拜物特征 | 第160-166页 |
·乞求庇护的聚落选址 | 第160-162页 |
·富于拜物特征的聚落格局 | 第162-164页 |
·凸显“万物有灵”的装饰意趣 | 第164-166页 |
8 不同经济条件下风景建筑各异的文化意蕴 | 第166-186页 |
·与生产方式相适应的社会生活特征 | 第166-171页 |
·农耕经济区—浓郁的小农经济色彩 | 第166-168页 |
·商贸经济区—互利互济的功能取向 | 第168-170页 |
·渔猎经济区—随意率真的景观风貌 | 第170页 |
·牧耕经济区—流动分散的形态特征 | 第170-171页 |
·与社会阶层相适应的建筑审美取向 | 第171-186页 |
·与民理务实生活相适应的朴素风格 | 第172-176页 |
·与贵族享乐生活相适应的精致装饰 | 第176-179页 |
·与隐士避世生活相适应的幽雅意境 | 第179-186页 |
9 四川传统风景建筑景观生态空间格局 | 第186-220页 |
·关于建构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思考 | 第186-188页 |
·景观生态空间格局解析 | 第186-187页 |
·景观生态空间格局的两大要素 | 第187-188页 |
·四川传统风景建筑景观生态空间格局 | 第188-195页 |
·景观类型斑块体系构成与空间分布 | 第188-192页 |
·景观演替廊道体系构成 | 第192页 |
·景观特征地区演化规律剖析 | 第192-195页 |
·各景观生态类型斑块的保护与传承导则 | 第195-210页 |
·川中、南茂密山林幽邃、空灵型景观生态斑块 | 第195-198页 |
·平原水乡区风雅、淡泊型景观生态斑块 | 第198-199页 |
·平原丘陵区秀丽、轻盈型景观生态斑块 | 第199-201页 |
·盆地外围山区雄壮、粗犷型景观生态斑块 | 第201-203页 |
·深切河谷雄险、敦厚型景观生态斑块 | 第203-207页 |
·高山山原区旷阔、圣洁型景观生态斑块 | 第207-209页 |
·“奇”特型景观生态类型斑块 | 第209-210页 |
·各景观生态演替廊道的保护与传承导则 | 第210-220页 |
·滇川陕(甘)景观演替廊道 | 第210-213页 |
·藏羌彝民族迁徙大走廊 | 第213-215页 |
·藏川鄂景观演替廊道 | 第215-217页 |
·景观演替次廊道 | 第217-220页 |
结语 | 第220-226页 |
致谢 | 第226-2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28-238页 |
附录 | 第238-240页 |
独创性声明 | 第240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24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