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5页 |
| 英文摘要 | 第5-10页 |
| 1 导论 | 第10-14页 |
| ·论文研究的背景和意义 | 第10-12页 |
| ·中国汽车工业的市场化改革 | 第10页 |
| ·汽车产业链价值重心转移 | 第10-11页 |
| ·我国汽车消费发展需要 | 第11页 |
|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需要 | 第11-12页 |
| ·论文研究的内容和范围 | 第12-14页 |
| ·研究的内容 | 第12-13页 |
| ·研究的范围 | 第13-14页 |
| 2 汽车金融发展理论综述 | 第14-24页 |
| ·国外汽车金融业发展综述 | 第14-15页 |
| ·汽车金融的定义 | 第14-15页 |
| ·汽车金融公司的设立方式 | 第15页 |
| ·我国汽车金融理论的研究 | 第15-21页 |
| ·汽车生产环节双重信贷配给模型 | 第16-17页 |
| ·汽车销售环节的渠道效应 | 第17-19页 |
| ·市场微观主体的决定作用 | 第19页 |
| ·个人消费跨时期投资消费决策模型 | 第19-21页 |
| ·金融发展与汽车产业经济发展的互动关系 | 第21-24页 |
| ·金融发展对汽车产业经济增长的促进作用 | 第21-22页 |
| ·汽车产业经济增长对金融发展的拉动作用 | 第22-24页 |
| 3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现状分析 | 第24-38页 |
| ·发展我国汽车金融的条件 | 第24-26页 |
| ·国家产业和金融政策的支持及有效监管 | 第24页 |
| ·金融供给方面的条件 | 第24-25页 |
| ·消费观念的改变—需求方面的条件 | 第25-26页 |
| ·汽车金融发展的优势分析 | 第26-29页 |
| ·宏观经济和产业政策 | 第26页 |
| ·金融体系不断完善 | 第26-27页 |
| ·我国居民存款快速增加 | 第27-28页 |
| ·我国个人汽车贷款增速迅猛 | 第28-29页 |
|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制约因素分析 | 第29-34页 |
| ·政策及环境因素 | 第29-30页 |
| ·汽车信贷消费因素 | 第30-32页 |
| ·市场主体因素 | 第32-34页 |
| ·中外汽车金融竞争 | 第34-38页 |
| ·中外车贷主体优劣势对比 | 第35-36页 |
| ·中外汽车金融服务及信贷品种比较 | 第36-38页 |
| 4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市场行为分析 | 第38-53页 |
| ·汽车消费贷款回归分析 | 第38-43页 |
| ·指标及模型确定 | 第38页 |
| ·相关数据收集 | 第38-39页 |
| ·回归分析 | 第39-43页 |
| ·逆向选择下的汽车消费信贷市场 | 第43-48页 |
| ·建立模型 | 第44页 |
| ·借款人问题 | 第44-45页 |
| ·贷款人问题 | 第45-46页 |
| ·均衡 | 第46-47页 |
| ·平均违约概率的变化对均衡的影响 | 第47-48页 |
| ·个人贷款信用行为分析 | 第48-49页 |
| ·现行银行汽车消费信贷风险分析 | 第49-51页 |
| ·汽车金融投资滞后性分析 | 第51-53页 |
| 5 适合我国国情的汽车金融发展模式设计 | 第53-62页 |
| ·国外汽车金融发展模式借鉴 | 第53-56页 |
| ·国外汽车金融服务公司发展生命周期 | 第53-54页 |
| ·典型的国外两种发展模式及其特点 | 第54-55页 |
| ·汽车金融公司的融资模式 | 第55页 |
| ·汽车金融公司的赢利模式 | 第55-56页 |
| ·汽车信贷消费流程设计 | 第56-57页 |
| ·融服务机构的四种模式设计 | 第57-58页 |
| ·由各汽车厂商直接构建 | 第57-58页 |
| ·由商业银行构建 | 第58页 |
| ·企业财务公司构建 | 第58页 |
| ·与国际汽车金融机构合作构建 | 第58页 |
| ·汽车金融发展及展望 | 第58-62页 |
| ·我国汽车金融发展的生命周期 | 第58-60页 |
| ·重视消费者需求,差异化经营是汽车金融服务赢利的重要措施 | 第60-61页 |
| ·汽车金融产品的创新 | 第61-62页 |
| 6 结论及建议 | 第62-64页 |
| ·结论 | 第62页 |
| ·今后研究工作的展望 | 第62-63页 |
| ·有关建议 | 第63页 |
| ·论文的创新点 | 第63-64页 |
| 致谢 | 第64-65页 |
| 注释 | 第65-67页 |
| 参考文献 | 第67-70页 |
| 独创性声明 | 第70页 |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70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