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一、本论题研究的理论与现实意义 | 第10-13页 |
| (一)、格致,至善之道 | 第10-11页 |
| (二)、守道,治世之需 | 第11页 |
| (三)、为学,继圣之路 | 第11-13页 |
| 二、问题讨论的哲学基础 | 第13-20页 |
| (一)、哈特的描述理论 | 第13-16页 |
| 1、哈特描述论的性质与担当 | 第13-14页 |
| 2、哈特法律语言之特点 | 第14页 |
| 3、描述的基础与途径 | 第14-15页 |
| 4、主体间性:融贯论者的疑问 | 第15页 |
| 5、公共语言:彼得·温奇的答案 | 第15-16页 |
| (二)、描述与真理观的当代哲学探讨 | 第16-20页 |
| 1、规则的内在渊源论与社会渊源论 | 第16-17页 |
| 2、“形而上学实在论”值得保留么? | 第17-18页 |
| 3、可通约性、整体融贯性与相对主义 | 第18页 |
| 4、“内在实在论”与“科学的马克思” | 第18-20页 |
| 三、“承认规则”理论的法哲学讨论 | 第20-29页 |
| (一)、起点:基于描述社会学理论的展开 | 第20-21页 |
| (二)、麦考密克的答案, “承认规则”理论的科学实在论解答 | 第21-24页 |
| (三)、科尔曼的答案,“承认规则”理论的惯习主义解答 | 第24-26页 |
| (四)、拉兹的答案:“承认规则”理论的内在实在论解答 | 第26-29页 |
| 四、超越法哲学:“承认规则”理论的中国史镜像 | 第29-34页 |
| (一)、礼的性质与特点 | 第29页 |
| (二)、礼与现代意义法的关系 | 第29-30页 |
| (三)、古代司法实践中的“承认规则”问题应答 | 第30-34页 |
| 五、结语:真理、自由与人类的进步 | 第34-36页 |
| 致谢 | 第36-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2页 |
| 个人简历及在校期间的研究成果 | 第4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