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经济论文--农业经济论文--中国农业经济论文--农业经济建设与发展论文--农业劳动力与农业人口论文

改革开放以来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研究

摘要第1-4页
Abstract第4-7页
导言第7-9页
一.中国共产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理论基础第9-18页
 1.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第9-13页
  (1)机器和资本在农业中的使用是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直接成因第9-10页
  (2)社会分工的发展是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的根本成因第10-11页
  (3)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社会历史规律的必然趋势第11页
  (4)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现代工业发展的条件第11-12页
  (5)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是一个长期的社会嬗变过程第12-13页
  (6)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必须与经济发展水平相适应第13页
 2.中国共产党的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理论第13-18页
  (1)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基本成因:人多地少、农民多的特殊国情第14-15页
  (2)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首选策略:调整农业产业结构第15页
  (3)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根本途径:发展乡镇企业与小城镇建设相结合第15-16页
  (4)转移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必要举措:推进城乡经济社会体制改革和创新第16-18页
二.中国共产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实践演进第18-28页
   ·——1983 年:严格限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第18-20页
  (1)严格限制农民进城第18-19页
  (2)鼓励开展农业生产多样化经营第19-20页
   ·——1988 年:逐步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流动第20-22页
  (1)大力发展乡镇企业第20-21页
  (2)允许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镇流动第21-22页
   ·——1991 年:严厉控制农村剩余劳动力向城市盲目流动第22-23页
   ·——2000 年:规范引导农村剩余劳动力的跨地区流动第23-26页
  (1)继续鼓励农村剩余劳动力就地转移第23-24页
  (2)深化小城镇户籍制度改革第24-25页
  (3)加强对农民工的疏导和管理第25-26页
 5. 2001 年至今:积极推进农村剩余劳动力的公平流动第26-28页
  (1)统筹城乡劳动就业,开拓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渠道第26页
  (2)强化对农民工的服务与保障机制第26-28页
三.中国共产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基本特征第28-34页
 1.以保障农业的稳定发展为前提第28-29页
 2.与国内外经济环境相适应第29-30页
 3.同经济体制模式相吻合第30-31页
 4.取决于党的工业化道路的选择第31-32页
 5.坚持了渐进性原则第32-34页
四.中国共产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评价第34-46页
 1.中国共产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实施绩效第34-37页
  (1)农村非农劳动力人数的不断增加和农村人口比重的不断下降第34-36页
  (2)农民收入的不断增加第36-37页
 2.中国共产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不足之处第37-40页
  (1)政策的出台是以维系二元结构为前提的第37-39页
  (2)政策的内容偏重于对农村剩余劳动力的管理而非服务第39-40页
  (3)政策的施行缺乏稳定性和系统性第40页
 3.中国共产党农村剩余劳动力转移政策的完善对策第40-46页
  (1)政策的制定须以制度改革创新为基础第40-42页
  (2)政策的内容须以完善农村劳动力就业服务为主第42-44页
  (3)政策的施行要有稳定性和系统性第44-46页
结语第46-47页
主要参考文献第47-50页
在校期间发表的学术论文第50-51页
致谢第51页

论文共51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政府治理视角下农村新型养老模式研究--以鲁北地区J村为例
下一篇:农村资产资本化与农民增收问题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