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第1章 前言 | 第1-21页 |
| ·引言 | 第7-8页 |
| ·聚苯胺的研究进展 | 第8-19页 |
| ·聚苯胺的研究历史 | 第8-9页 |
| ·聚苯胺的结构与特性 | 第9-11页 |
| ·聚苯胺的导电机理研究 | 第11-13页 |
| ·聚苯胺的掺杂 | 第13-14页 |
| ·聚苯胺的可溶性和可加工性研究 | 第14-17页 |
| ·聚苯胺的应用前景 | 第17-19页 |
| ·聚苯胺目前存在的问题 | 第19-20页 |
| ·本文研究的主要内容 | 第20-21页 |
| 第2章 聚苯胺的合成及性能表征 | 第21-34页 |
| ·聚苯胺的合成 | 第21-23页 |
| ·聚苯胺的电化学合成 | 第21页 |
| ·聚苯胺的化学合成 | 第21-23页 |
| ·实验方案的确定 | 第23-24页 |
| ·合成方法的选择 | 第23页 |
| ·氧化剂的选择 | 第23-24页 |
| ·酸种类的选择 | 第24页 |
| ·后处理工序 | 第24页 |
| ·实验原料及实验仪器设备 | 第24-25页 |
| ·实验原料 | 第24-25页 |
| ·实验仪器设备 | 第25页 |
| ·掺杂态聚苯胺的制备 | 第25页 |
| ·过氧化钨酸-过氧化氢(TAP-H_2O_2)的制备 | 第25页 |
| ·掺杂态聚苯胺的制备 | 第25页 |
| ·测试与表征 | 第25-27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27-29页 |
| ·TAP-H_2O_2用量的影响 | 第28页 |
| ·不同质子酸掺杂的影响 | 第28页 |
| ·酸用量的影响 | 第28页 |
|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28-29页 |
| ·反应时间的影响 | 第29页 |
| ·聚苯胺的表征及性能分析 | 第29-33页 |
| ·溶解性分析 | 第29-30页 |
| ·热性能分析 | 第30页 |
| ·红外光谱分析 | 第30-31页 |
| ·紫外光谱分析 | 第31-32页 |
| ·核磁共振图谱分析 | 第32页 |
| ·粒径分析 | 第32-33页 |
| ·本章小结 | 第33-34页 |
| 第3章 聚苯胺/有机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34-50页 |
| ·聚苯胺/有机复合物 | 第34-37页 |
| ·共聚法 | 第34页 |
| ·共混法 | 第34-36页 |
| ·原位聚合法(吸附聚合法) | 第36-37页 |
| ·PANI/PVC复合物 | 第37-41页 |
| ·实验原料与试剂 | 第37页 |
| ·PANI/PVC复合物的制备 | 第37-38页 |
| ·性能测试 | 第38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38-41页 |
| ·聚苯胺/环氧防腐涂料 | 第41-49页 |
| ·涂料组份的选择 | 第42-43页 |
| ·实验原料 | 第43页 |
| ·聚苯胺/环氧防腐涂料的制备 | 第43页 |
| ·试样的制备 | 第43页 |
| ·性能测试 | 第43-44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44-49页 |
| ·本章小结 | 第49-50页 |
| 第4章 聚苯胺/无机复合物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50-57页 |
| ·二氧化硅的制备方法 | 第50-51页 |
| ·实验部分 | 第51-52页 |
| ·实验原料 | 第51页 |
| ·实验仪器 | 第51页 |
| ·二氧化硅的制备 | 第51页 |
| ·PANI/SiO_2复合物的原位合成 | 第51页 |
| ·涂膜 | 第51-52页 |
| ·性能测试 | 第52页 |
| ·结果与讨论 | 第52-56页 |
| ·SiO_2合成条件的影响 | 第52-53页 |
| ·PANI/SiO_2膜的电导率的影响 | 第53-54页 |
| ·PANI/SiO_2复合微粒子的热性能分析 | 第54页 |
| ·产物的形貌表征 | 第54-56页 |
| ·本章小结 | 第56-57页 |
| 第5章 结论与展望 | 第57-59页 |
| ·结论 | 第57-58页 |
| ·展望 | 第58-59页 |
| 参考文献 | 第59-63页 |
| 致谢 | 第63-64页 |
| 附录1 | 第64-65页 |
| 附录2 | 第6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