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9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9-27页 |
1.1 补阳还五汤概述 | 第9-12页 |
1.1.1 补阳还五汤中各单味药概况 | 第9-11页 |
1.1.2 临床研究 | 第11-12页 |
1.1.3 药理研究 | 第12页 |
1.2 黄酮概述 | 第12-15页 |
1.2.1 结构与分类 | 第12-13页 |
1.2.2 理化性质 | 第13-14页 |
1.2.3 生物活性 | 第14页 |
1.2.4 提取、分离与含量测定 | 第14-15页 |
1.3 多糖概述 | 第15-18页 |
1.3.1 生物活性 | 第15-16页 |
1.3.2 提取分离 | 第16-17页 |
1.3.3 含量的测定 | 第17-18页 |
1.4 挥发油概述 | 第18-20页 |
1.4.1 化学成分 | 第18页 |
1.4.2 生物活性 | 第18-19页 |
1.4.3 提取 | 第19页 |
1.4.4 分离检测 | 第19-20页 |
1.5 微波辅助萃取 | 第20-24页 |
1.5.1 作用原理 | 第21页 |
1.5.2 影响因素 | 第21-22页 |
1.5.3 设备 | 第22页 |
1.5.4 在中草药和天然植物有效成分萃取中的应用 | 第22-23页 |
1.5.5 展望 | 第23-24页 |
1.6 中药复方的研究与中药现代化 | 第24-27页 |
1.6.1 中药复方的研究概况 | 第24-25页 |
1.6.2 现代中药与中药现代化 | 第25-27页 |
第二章 补阳还五汤中多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第27-40页 |
2.1 实验材料 | 第27-28页 |
2.1.1 药品与化学试剂 | 第27页 |
2.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27-28页 |
2.2 实验方案 | 第28页 |
2.3 多糖的含量测定 | 第28-32页 |
2.3.1 测定原理 | 第28-29页 |
2.3.2 标准曲线的绘制 | 第29-30页 |
2.3.3 稳定性试验 | 第30页 |
2.3.4 精密度试验 | 第30-31页 |
2.3.5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31页 |
2.3.6 补阳还伍汤中多糖的提取 | 第31页 |
2.3.7 提取率的计算 | 第31-32页 |
2.4 多糖提取工艺研究 | 第32-38页 |
2.4.1 单因素实验 | 第32-36页 |
2.4.2 正交实验 | 第36-37页 |
2.4.3 验证实验 | 第37页 |
2.4.4 各单味药材中多糖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第37-38页 |
2.5 结论 | 第38-40页 |
第三章 补阳还五汤中黄酮的提取和含量测定 | 第40-51页 |
3.1 实验材料 | 第40-41页 |
3.1.1 药品与化学试剂 | 第40页 |
3.1.2 主要实验仪器 | 第40-41页 |
3.2 黄酮的提取方案 | 第41页 |
3.2.1 补阳还五汤中总黄酮的提取: | 第41页 |
3.2.2 补阳还五汤中水溶性黄酮的提取 | 第41页 |
3.3 黄酮含量的测定 | 第41-44页 |
3.3.1 测定步骤 | 第41-43页 |
3.3.2 稳定性实验 | 第43页 |
3.3.3 黄酮含量的计算公式 | 第43页 |
3.3.4 加样回收率实验 | 第43-44页 |
3.4 提取工艺研究 | 第44-50页 |
3.4.1 总黄酮的提取工艺 | 第44-45页 |
3.4.2 水溶性黄酮的提取工艺 | 第45-50页 |
3.3 结论 | 第50-51页 |
第四章 补阳还五汤中挥发油成分的GC-MS分析 | 第51-65页 |
4.1 实验仪器与药品 | 第51页 |
4.1.1 仪器 | 第51页 |
4.1.2 药品 | 第51页 |
4.2 实验方法 | 第51-52页 |
4.2.1 GC-MS条件 | 第51-52页 |
4.2.2 挥发油的提取 | 第52页 |
4.3 结果与讨论 | 第52-63页 |
4.3.1 实验结果 | 第52-58页 |
4.3.2 讨论 | 第58-63页 |
4.4 结论 | 第63-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70页 |
致谢 | 第70-71页 |
攻读学位期间主要的研究成果 | 第71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