寻根小说的文化取向及其意义
摘要 | 第1-4页 |
Abstract | 第4-8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8-15页 |
·寻根小说的研究现状 | 第8-13页 |
·选题的目的与意义 | 第13-14页 |
·主要研究内容 | 第14-15页 |
第二章 寻根小说的产生及理论主张 | 第15-24页 |
·“寻根”产生的背景与动因 | 第15-22页 |
·文学中反思精神的深化 | 第15-17页 |
·文化复归意识的推动作用 | 第17-18页 |
·文学主体意识的觉醒 | 第18-19页 |
·文学全球意识的影响 | 第19-22页 |
·“寻根”主张与理论 | 第22-24页 |
第三章 寻根小说的文化取向 | 第24-46页 |
·对于传统哲学的吸纳与运用——阿城 | 第25-30页 |
·静观默察的体悟方式 | 第25-26页 |
·身心合一、天人合一的内孕方式 | 第26-28页 |
·虚静空明的外化方式 | 第28-30页 |
·对于民族文化中消极因素的反思与批判——韩少功 | 第30-38页 |
·对原始主义的反思与批判 | 第30-32页 |
·对于民族文化消极心理的反思与批判 | 第32-34页 |
·从阿Q到丙崽: 对批判传统的继承与发展 | 第34-38页 |
·文明与愚昧的冲突——贾平凹的“商州”系列 | 第38-43页 |
·浓郁的商州地域文化的濡染 | 第38-40页 |
·现代性冲击下的传统落后观念 | 第40-43页 |
·古老与新生的碰撞——李杭育的“葛川江”系列 | 第43-46页 |
·追求风俗与人心的内外一致 | 第43-44页 |
·追求自然与文明的和谐统一 | 第44-46页 |
第四章 寻根小说的意义 | 第46-52页 |
·文艺民族化意义 | 第46-48页 |
·民族文化传承意义 | 第48-52页 |
结论 | 第52-54页 |
参考文献 | 第54-57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