拱坝可视化CAD的关键技术研究与系统开发
| 第1章 绪论 | 第1-19页 |
| ·拱坝CAD技术的研究现状 | 第9-15页 |
| ·拱坝的结构特点 | 第9-10页 |
| ·拱坝的应力分析方法 | 第10-11页 |
| ·拱坝的计算机辅助设计 | 第11-15页 |
| ·问题的提出 | 第15-17页 |
| ·本文的主要内容 | 第17-19页 |
| 第2章 拱坝可视化CAD系统结构 | 第19-28页 |
| ·系统的开发工具与开发平台 | 第19-21页 |
| ·图形界面开发工具——Visual Basic | 第19页 |
| ·分析计算开发工具——Fortran | 第19-20页 |
| ·绘图设计开发工具——AutoCAD | 第20页 |
| ·有限元分析工具——ANSYS | 第20-21页 |
| ·拱坝可视化CAD系统简介 | 第21-27页 |
| ·系统的总体框架 | 第21-22页 |
| ·系统的窗口界面和功能 | 第22-27页 |
| ·本章小结 | 第27-28页 |
| 第3章 拱坝可视化CAD系统开发的关键技术 | 第28-43页 |
| ·系统可视化主控程序设计 | 第28-34页 |
| ·人机交互界面的开发 | 第28-29页 |
| ·拱坝参数化图形显示 | 第29-32页 |
| ·计算模块和外接程序的调用 | 第32-34页 |
| ·数据处理技术 | 第34-37页 |
| ·系统数据的组织与管理 | 第34-35页 |
| ·数据库访问技术 | 第35-37页 |
| ·系统数据库的实现 | 第37页 |
| ·拱坝设计图的自动绘制 | 第37-42页 |
| ·AutoCAD VBA简介与ActiveX技术 | 第37-38页 |
| ·AutoCAD用户界面、菜单的开发 | 第38-40页 |
| ·AutoCAD参数化绘图 | 第40-42页 |
| ·本章小结 | 第42-43页 |
| 第4章 复杂地基上拱坝的三维有限元智能建模技术 | 第43-56页 |
| ·开发思路 | 第43-45页 |
| ·AutoCAD与ANSYS的数据接口 | 第43-44页 |
| ·程序流程与结构 | 第44-45页 |
| ·地质平切图预处理 | 第45-46页 |
| ·地质平切图的概化 | 第45页 |
| ·地质平切图的几何修复 | 第45-46页 |
| ·图形对象的自动识别、获取和编辑 | 第46-47页 |
| ·AutoCAD对象的引用与选择 | 第46页 |
| ·地质平切图图形对象自动识别、获取和编辑 | 第46-47页 |
| ·AutoCAD扩展数据技术 | 第47-51页 |
| ·AutoCAD的扩展数据 | 第48-49页 |
| ·非图元信息的设置和获取 | 第49-51页 |
| ·AutoCAD与ANSYS的数据接口技术 | 第51-55页 |
| ·ANSYS的建模特点与APDL二次开发技术 | 第51-52页 |
| ·APDL命令流实现的关键 | 第52-54页 |
| ·APDL命令流实现的流程 | 第54-55页 |
| ·本章小结 | 第55-56页 |
| 第5章 拱坝非线性仿真分析 | 第56-73页 |
| ·弹塑性分析基本原理 | 第56-62页 |
| ·屈服准则 | 第56-59页 |
| ·流动法则和硬化定律 | 第59-61页 |
| ·塑性状态下材料的本构关系 | 第61-62页 |
| ·接触分析基本原理 | 第62-65页 |
| ·法向接触条件与本构模型 | 第62-63页 |
| ·切向接触条件与本构模型 | 第63-65页 |
| ·拱坝仿真分析模型 | 第65-72页 |
| ·屈服准则的选择 | 第65-66页 |
| ·拱坝横缝的模拟 | 第66-67页 |
| ·仿真分析在ANSYS中的实施技术 | 第67-72页 |
| ·本章小结 | 第72-73页 |
| 第6章 构皮滩双曲拱坝的智能建模与仿真分析 | 第73-86页 |
| ·工程概况 | 第73页 |
| ·材料模型与参数 | 第73-74页 |
| ·坝基岩体模型与参数 | 第73-74页 |
| ·坝体混凝土模型与参数 | 第74页 |
| ·坝体横缝模型与参数 | 第74页 |
| ·构皮滩拱坝智能建模 | 第74-77页 |
| ·计算模型与区域 | 第74页 |
| ·构皮滩拱坝智能建模 | 第74-77页 |
| ·计算方案与工况 | 第77-79页 |
| ·计算方案与实际离散模型 | 第77-78页 |
| ·计算工况与荷载组合 | 第78-79页 |
| ·横缝对拱坝结构应力变形的影响 | 第79-85页 |
| ·施工期拱坝结构应力变形分析 | 第79-82页 |
| ·正常运行期拱坝结构应力变形分析 | 第82-85页 |
| ·本章小结 | 第85-86页 |
| 第7章 总结与展望 | 第86-88页 |
| ·本文总结 | 第86页 |
| ·展望 | 第86-88页 |
| 参考文献 | 第88-92页 |
| 致谢 | 第9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