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文化、科学、教育、体育论文--信息与知识传播论文--信息与传播理论论文--信息理论论文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理论与模式探讨研究--以对高校教学科研的影响为例证

第一章 绪论第1-15页
第二章 理论综述第15-30页
 2.1 非正式交流统观第15-16页
 2.2 传统的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第16-21页
  2.2.1 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的传统划分第16-18页
  2.2.2 比较传统正式交流和非正式交流第18-19页
  2.2.3 传统非正式交流的地位、角色第19-21页
 2.3 各种传统交流模式的介绍第21-26页
  2.3.1 申农模式第21-22页
  2.3.2 拉斯韦尔模式第22-23页
  2.3.3 施拉姆互动模式第23页
  2.3.4 守门人模式第23-24页
  2.3.5 沃拉模型第24页
  2.3.6 丹斯螺旋形模式和罗杰斯-休梅克的创新扩散模式第24-25页
  2.3.7 马莱兹克的系统模式第25-26页
 2.4 网络环境带来了非正式交流的复兴第26-30页
  2.4.1 网络媒体的优势第26-27页
  2.4.2 网络环境下科学信息交流系统的整合第27-28页
  2.4.3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信息交流的复兴第28-30页
第三章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与高校教学科研第30-41页
 3.1 网络信息交流的重新鉴定第30-31页
  3.1.1 从信息源定义网络环境下的信息交流第30页
  3.1.2 从信息交流过程分析网络交流第30-31页
  3.1.3 从信息用户角度分析网络交流第31页
 3.2 网络非正式交流与传统非正式交流的比较第31-37页
  3.2.1 网络非正式交流工具介绍第32-35页
  3.2.2 网络非正式交流的优势第35-37页
  3.2.3 网络非正式交流的不足第37页
 3.3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与高校教学、科研第37-41页
  3.3.1 非正式交流的作用和意义第37-39页
  3.3.2 网络非正式交流的作用和意义第39页
  3.3.3 网络非正式交流与高校教学、科研第39-41页
第四章 数据来源和方法论介绍第41-46页
 4.1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第41-43页
  4.1.1 CNNIC《中国互联网络发展状况统计报告》简介第41-42页
  4.1.2 基本数据分析、统计第42-43页
 4.2 调查表的设计第43-46页
  4.2.1 调查表概况第43-44页
  4.2.2 调查对象第44页
  4.2.3 调查方案与步骤第44-45页
  4.2.4 分析、统计方法介绍第45-46页
第五章 数据分析第46-60页
 5.1 样本属性分析第46-47页
 5.2 基本数据分析第47-56页
  5.2.1 上网频率第47-48页
  5.2.2 上网目的的调查第48页
  5.2.3 关于 BBS第48-49页
  5.2.4 关于网上聊天第49-50页
  5.2.5 关于搜集资料第50-52页
  5.2.6 关于师生之间的交流第52页
  5.2.7 学术交流第52-53页
  5.2.8 网络视频会议第53页
  5.2.9 关于个人网站第53-54页
  5.2.10 关于博客第54页
  5.2.11 关于网络课堂第54-55页
  5.2.12 其他第55-56页
 5.3 假设的验证第56-60页
第六章 结论与建议第60-70页
 6.1 网络环境带来的影响第60页
 6.2 问卷结果分析第60-68页
  6.2.1 博客网第61-62页
  6.2.2 虚拟实验室第62-63页
  6.2.3 网络环境下非正式交流模式第63-68页
 6.3 对高校教学、科研的建议第68-70页
第七章 总结第70-71页
 7.1 本文的创新之处第70页
 7.2 进一步研究第70-71页
参考文献第71-75页
附录第75-84页
 问卷(学生)第75-80页
 问卷(教师)第80-84页
致谢第84页

论文共84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酞菁化合物的结构和性能的理论研究
下一篇:真人秀(Trueman Show)节目本土化发展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