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页 |
正文---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 第5页 |
一、序言 | 第5-7页 |
(一) 心理教育的提出 | 第5-6页 |
(二) 心理教育的几种形式 | 第6-7页 |
二、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和成因分析 | 第7-13页 |
(一)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现状 | 第7-10页 |
1、情绪方面 | 第8-9页 |
2、意志力方面 | 第9页 |
3、承受力方面 | 第9-10页 |
4、交往能力方面 | 第10页 |
5、应试能力方面 | 第10页 |
(二) 初中生心理健康问题成因分析 | 第10-13页 |
1、自身原因 | 第10-11页 |
2、环境影响 | 第11-12页 |
3、学校教育的影响 | 第12-13页 |
三、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探索与研究 | 第13-23页 |
(一)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提出的背景和意义 | 第13-14页 |
(二)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提出的理论依据 | 第14-16页 |
1、这是由政治课教学的地位和内容决定的 | 第15页 |
2、政治课学科教学本身具备或包含了心育内容 | 第15页 |
3、当前心理健康教育的现状也决定了政治学科教学中要渗透心育 | 第15页 |
4、从心理健康教育与课程改革的关系来看,政治学科教学更要融入心理健康教育 | 第15-16页 |
(三) 中学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的实践探索 | 第16-23页 |
1、依据学生的情绪状况,政治课中注重对学生情商的培养,实施愉快教学 | 第16-18页 |
2、依据学生的意志力状况,在政治课中注重培养学生坚强的意志力,树立远大的理想 | 第18-19页 |
3、依据学生的承受力状况,在政治课中重视抗挫折教育,提高学生的承受能力 | 第19-20页 |
4、依据学生的交往能力状况,在政治课中多渠道多角度多方法对学生进行交往能力的培养 | 第20-22页 |
5、依据学生的应试能力状况,在政治课中帮助学生转变应试观念,掌握科学方法,提高学生的应试能力 | 第22-23页 |
四、教师在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教育中的作用 | 第23-25页 |
(一) 教师的良好心理品质有助于学生健康心理的形成 | 第23-24页 |
1、教师的智力因素 | 第23-24页 |
2、教师的非智力因素 | 第24页 |
(二) 教师的科学教学方法与端正的态度有助于学生自觉接受心理教育 | 第24页 |
(三) 教师采取的课堂形式与教学模式有助于创造良好的心理教育环境和氛围 | 第24-25页 |
五、在政治课中渗透心理教育应注意的问题 | 第25-26页 |
(一) 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目标设定 | 第25页 |
1、心理健康教育目标是“次级目标”或称为“副目标”、“辅目标” | 第25页 |
2、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科及其教材的内在规定性 | 第25页 |
3、目标设定应符合学生的心理状况,具有客观针对性 | 第25页 |
4、目标设定应尽量避免过于“线性化” | 第25页 |
(二) 政治课教学中渗透心理健康教育的教学策略问题 | 第25-26页 |
1、要讲究有机渗透 | 第25-26页 |
2、要讲究适度渗透 | 第26页 |
3、要讲究灵活渗透 | 第26页 |
结论 | 第26-27页 |
英文摘要 | 第27页 |
结束语 | 第27-28页 |
注释 | 第28页 |
参考文献 | 第28-29页 |
附件 | 第29-36页 |
学位论文独创性声明 | 第36页 |
学位论文版权使用授权书 | 第3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