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历史、地理论文--世界史论文--近代史(1640~1917年)论文

中英初始现代化比较研究

前言第1-11页
一、英国初始现代化概况(现代化在英国的发生过程)第11-25页
 (一) 英国初始现代化的前奏:原初现代化(现代化条件的获致过程)——从传统向现代大转变的前提条件的形成(15C—18C)第11-22页
  1、地理发现、市场扩大与商业革命——为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需求刺激第11-13页
  2、圈地运动、土地变革与农业革命——为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劳动力和原料第13-15页
  3、文艺复兴、思想解放与科学革命——为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技术支持第15-17页
  4、宗教改革、清教运动与政治革命——为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制度保障第17-20页
  5、殖民掠夺、黑奴贸易与鸦片走私——为大规模工业生产提供了巨额资本第20-22页
 (二) 英国初始现代化的发生:工业现代化(正式现代化的发生过程)——从传统向现代大转变的具体过程的展开(18C中后期—19C前半期)第22-25页
  从工业革命到社会分化——大转变即现代化的起始第22-25页
二、中国初始现代化概况(现代化在中国的启动过程)第25-35页
 (一) 中国初始现代化的诱因:西方对中国的现代化挑战——肇始于鸦片战争(19C中期)第25-29页
  鸦片战争的前前后后——大转变即现代化的诱发第25-29页
 (二) 中国初始现代化的启动:中国对西方的现代化回应——结束于改革开放(19C中后期—20C后期)第29-35页
  1、大论战阶段(边应战边论战):“孔化”还是“欧化”——现代化共识的形成阶段第30-32页
  2、大抉择阶段(边寻觅边遴选):“西化”还是“苏化”——社会主义现代化共识的形成阶段第32-33页
  3、大反思阶段(边探求边思忖):“苏化”还是“中化”——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现代化共识的形成阶段第33-35页
三、中英初始现代化比较第35-43页
 (一) 类型(始发形式)不同第35-36页
 (二) 性质(价值取向)不同第36-38页
 (三) 条件(国内形势)不同第38-39页
 (四) 背景(时代特征)不同第39-41页
 (五) 个性(进程特征)不同第41-43页
四、中英初始现代化差异形成的深层原因剖析第43-55页
 (一) 学界就此问题之研究现状第44-46页
  1、几种主要的理论解释第44-46页
   (1) 环境说(环境决定论)第44页
   (2) 文化说(文化决定论)第44-45页
   (3) 制度说(制度决定论)第45页
   (4) 生物说(生物决定论)第45-46页
  2、通常存在的研究误区第46页
   (1) 关注政治因素多,关注经济因素少第46页
   (2) 关注生产关系因素多,关注生产力因素少第46页
   (3) 关注生产技术因素多,关注生产对象因素少第46页
   (4) 关注文化传统因素多,关注物质现实因素少第46页
 (二) 本人对此问题之重新认识第46-55页
  1、视角选择及立论第46-50页
  2、理论阐释及论证第50-55页
   (1) 愈是处于边缘地带就愈是具有富足的人均资源第51页
   (2) 愈是处于边缘地带就愈是容易形成灵活开放的制度第51-52页
   (3) 愈是处于边缘地带就愈是具有多元创新的文化第52页
   (4) 愈是处于边缘地带就愈是具有自由宽松的发展空间第52-53页
   (5) 愈是处于边缘地带就愈是容易形成外向品质的民族性格第53页
   (6) 愈是处于边缘地带就愈是具有不成熟而充满竞争的周边环境第53-54页
   (7) 愈是处于边缘地带就愈是具有发展进步的动力和潜能第54-55页
五、结论和启示第55-59页
 (一) 结论第55-56页
  1、现代化的产生具有一定的偶然性第55页
  2、现代化本身具有潜在的世界性第55-56页
  3、现代化的未来具有最终的趋同性第56页
 (二) 启示第56-59页
  1、早开发是不可更改的历史事实,但因早开发而造成的某些“不利”于现代化进行的因素却是可以通过改变甚至利用而加以克服的第56-57页
  2、适当借鉴早发现代化国家成功的历史经验是必要的,但与时俱进地选择适合自己的现代化道路更为重要第57页
  3、政府权威和人民民主在现代化的初始阶段都是非常必要的,过分强调人民民主而否认政府权威是不可取的第57页
  4、强化经济意识,淡化政治分歧,既是历史经验,也是历史趋势第57-59页
致谢第59-60页
参考文献第60-62页
攻读学位期间的研究成果第62页

论文共62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基于BGO晶体的光纤电流传感器研究
下一篇:自适应容忍入侵系统体系结构和关键技术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