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要 | 第1-8页 |
ABSTRACT | 第8-12页 |
第一章 绪论 | 第12-24页 |
1.1 课题来源 | 第12页 |
1.2 课题研究的目的和意义 | 第12-13页 |
1.3 无线输能技术 | 第13-21页 |
1.3.1 微波输能技术基本概念 | 第13-15页 |
1.3.2 微波输能技术的发展 | 第15-16页 |
1.3.3 微波输能技术的应用 | 第16-20页 |
1.3.4 微波输能技术国内外研究团体 | 第20-21页 |
1.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和主要贡献 | 第21-24页 |
第二章 用于分析管道内圆极化微带天线的时域有限差分法 | 第24-35页 |
2.1 引言 | 第24页 |
2.2 时域有限差分法及PML理想匹配层边界条件 | 第24-29页 |
2.3 采用PML边界条件的FDTD法分析圆波导中的微带天线 | 第29-34页 |
2.3.1 PML用于FDTD分析圆波导 | 第29-31页 |
2.3.2 FDTD计算圆波导中的微带贴片天线 | 第31-34页 |
2.4 小结 | 第34-35页 |
第三章 整流天线中二极管的大信号特性测试 | 第35-58页 |
3.1 引言 | 第35-42页 |
3.2 Agilent矢量网络分析仪8722ES与085 Option大功率测量的设置 | 第42-44页 |
3.3 TRL校准技术及TRL校准件的设计 | 第44-51页 |
3.3.1 TRL校准技术 | 第44-45页 |
3.3.2 对TRL校准标准的要求 | 第45-46页 |
3.3.3 TRL校准件和测试支架的设计 | 第46-51页 |
3.4 大信号二极管S参数及输入阻抗的测量 | 第51-54页 |
3.5 大信号二极管RF-DC转换效率的测量 | 第54-57页 |
3.6 小结 | 第57-58页 |
第四章 管道探测无缆微机器人微波供能系统的设计 | 第58-75页 |
4.1 引言 | 第58页 |
4.2 管道探测微机器人微波供能系统原理 | 第58-59页 |
4.3 管道探测微机器人微波供能系统激励装置设计 | 第59-62页 |
4.3.1 选择圆波导的工作模式 | 第59-61页 |
4.3.2 选择工作频率 | 第61页 |
4.3.3 传输过程中的极化旋转 | 第61页 |
4.3.4 接收能量的稳定电路 | 第61-62页 |
4.3.5 实验测量结果 | 第62页 |
4.4 管道探测微机器人微波供能系统能量接收部分设计 | 第62-74页 |
4.4.1 接收天线的设计 | 第63-71页 |
4.4.1.1 准八木天线(quasi-Yagi antenna) | 第64-67页 |
4.4.1.2 不锈钢管道内圆极化微带天线的设计 | 第67-71页 |
4.4.2 整流天线整流电路的设计及其测量 | 第71-74页 |
4.5 小结 | 第74-75页 |
第五章 自由空间中整流天线单元及阵列的设计 | 第75-96页 |
5.1 引言 | 第75-76页 |
5.2 整流天线中口径耦合圆极化微带接收天线的设计 | 第76-87页 |
5.2.1 孔径耦合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单元的设计 | 第81-83页 |
5.2.2 孔径耦合圆极化微带贴片天线阵列的设计 | 第83-86页 |
5.2.3 整流电路的设计 | 第86-87页 |
5.3 自由空间中整流天线转换效率的微波暗室测量 | 第87-95页 |
5.4 小结 | 第95-96页 |
第六章 结束语 | 第96-97页 |
作者在攻读博士学位期间发表和录用的论文 | 第97-98页 |
致谢 | 第98-99页 |
附录 | 第99-106页 |
参考文献 | 第106-11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