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木耳种质资源研究
第一章 毛木耳研究进展 | 第1-24页 |
1 资源分布及一般形态特征 | 第14-15页 |
·资源分布 | 第14页 |
·一般形态特征 | 第14-15页 |
2 系统发育研究和分类进展 | 第15-18页 |
·分类现状 | 第15-16页 |
·生化与分子生物学技术在木耳蕈菌系统发育中的研究 | 第16-18页 |
·同工酶技术 | 第17页 |
·分子生物学技术 | 第17-18页 |
3 药理作用 | 第18-20页 |
·抗凝血和抗血栓形成作用 | 第18-19页 |
·耐缺氧作用 | 第19页 |
·止血作用 | 第19页 |
·抗衰老作用 | 第19-20页 |
·降脂作用 | 第20页 |
4 临床应用 | 第20页 |
5 毛木耳的栽培技术研究 | 第20-22页 |
·栽培技术研究 | 第21页 |
·液体菌种和菌丝生理特性研究 | 第21页 |
·培养料 C/N研究 | 第21-22页 |
6 毛木耳的营养成份分析 | 第22页 |
7 小结 | 第22-24页 |
第二章 毛木耳种质资源的酯酶同工酶分析 | 第24-35页 |
1 前言 | 第24-2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25-28页 |
·供试菌株 | 第25页 |
·药品配制及仪器 | 第25-27页 |
·酶液提取 | 第27页 |
·制胶与点样 | 第27页 |
·电泳及染色 | 第27页 |
·数据记录和处理 | 第27-28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28-33页 |
·毛木耳不同菌株的酯酶同工酶酶谱 | 第28-29页 |
·酶谱类型 | 第28-29页 |
·酶带特征及分布频率 | 第29页 |
·酯酶同工酶的相似系数和聚类分析 | 第29-33页 |
4 讨论 | 第33-35页 |
第三章 毛木耳种质资源的RAPD分析 | 第35-49页 |
1 前言 | 第35-37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37-40页 |
·供试材料 | 第37-38页 |
·菌丝体总 DNA的快速提取方法 | 第38-39页 |
·RAPD-PCR条件 | 第39页 |
·PCR产物电泳与 DNA指纹记录 | 第39-40页 |
·DNA指纹的数字转化与统计分析 | 第40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40-47页 |
·扩增片断多态性 | 第40-42页 |
·遗传相似系数 | 第42-45页 |
·RAPD标记揭示的毛木耳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关系 | 第45-47页 |
4 讨论 | 第47-49页 |
第四章 毛木耳种质资源的 ISSR分析 | 第49-61页 |
1 前言 | 第49-5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1-53页 |
·供试材料 | 第51页 |
·试验方法 | 第51页 |
·ISSR反应 | 第51-52页 |
·反应体系和扩增程序 | 第51-52页 |
·扩增产物的检测 | 第52页 |
·琼脂糖凝胶电泳 | 第52页 |
·银染 | 第52页 |
·数据处理 | 第52-53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53-59页 |
·扩增片断多态性 | 第53-54页 |
·遗传相似系数 | 第54-57页 |
·ISSR标记揭示的毛木耳种质资源间的遗传关系 | 第57-59页 |
4 讨论 | 第59-61页 |
第五章 毛木耳种质资源的 ITS序列比较 | 第61-71页 |
1 前言 | 第61-63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63-64页 |
·供试材料 | 第63页 |
·总 DNA的提取 | 第63页 |
·ITS片断的PCR扩增 | 第63页 |
·ITS片段的克隆和测序 | 第63页 |
·ITS序列分析 | 第63-64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64-69页 |
·ITS序列变异分析 | 第64-68页 |
·遗传距离分析 | 第68页 |
·系统发育分析 | 第68-69页 |
4 讨论 | 第69-71页 |
第六章 毛木耳不同品种生产性能比较 | 第71-84页 |
1 前言 | 第7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71-73页 |
·供试材料 | 第71页 |
·试验方法 | 第71-73页 |
·培养料配方 | 第71-72页 |
·菌袋制作 | 第72页 |
·出耳管理 | 第72页 |
·数据处理 | 第72-73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73-82页 |
·产量比较 | 第73页 |
·子实体干重含量比较 | 第73-75页 |
·形态特征比较 | 第75-82页 |
·形态特征描述 | 第75-79页 |
·耳片大小比较 | 第79-80页 |
·耳片厚度比较 | 第80页 |
·生产性能评价 | 第80-82页 |
4 讨论 | 第82-84页 |
第七章 毛木耳菌丝体对铜的生物吸附 | 第84-93页 |
1 前言 | 第84-85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85-86页 |
·菌丝体的制备 | 第85-86页 |
·铜离子溶液的配制 | 第86页 |
·试验程序 | 第86页 |
·初始金属离子和菌丝体浓度 | 第86页 |
·数据处理 | 第86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86-91页 |
·溶液pH对 Cu~(2+)吸附的影响 | 第86-87页 |
·温度和振荡时间对Cu~(2+)吸附的影响 | 第87-88页 |
·初始Cu~(2+)浓度和菌丝体浓度的影响 | 第88-91页 |
4 讨论 | 第91-93页 |
结语 | 第93-94页 |
参考文献 | 第94-102页 |
致谢 | 第102-103页 |
作者简介 | 第103-104页 |
在读期间科研工作和取得成绩 | 第104-10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