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9页 |
| 英文缩略语 | 第9-10页 |
| 文献综述(一) | 第10-19页 |
| 文献综述(二) | 第19-27页 |
| 前言 | 第27-28页 |
| 第一部分 理论研究 | 第28-42页 |
| 1 脾胃与神志相关的医学原理 | 第28-35页 |
| ·脾属至阴,具有转枢的阴阳属性 | 第28-33页 |
| ·脾胃转枢五脏气机 | 第29-30页 |
| ·脾胃转枢营卫气血 | 第30-32页 |
| ·脾胃转枢经脉之气 | 第32-33页 |
| ·神志活动与气机密切关联 | 第33-34页 |
| ·脾胃通过转枢气机而影响神志 | 第34-35页 |
| 2 脾胃与神志相关的哲学基础 | 第35-39页 |
| ·中国古代文化中重“中”、重“土”思想溯源 | 第35-37页 |
| ·重“中”的意识萌芽于人类早期方位的概念 | 第35页 |
| ·重“中”观念在春秋时期的哲学思想中得以发展 | 第35-36页 |
| ·五行之中以“土”为主 | 第36页 |
| ·古文化中对“五”数的重视 | 第36-37页 |
| ·五脏与五行的两种配属 | 第37-39页 |
| 3 历代从脾胃治疗神志类疾病常用方药简析 | 第39-41页 |
| 参考文献 | 第41-42页 |
| 第二部分 实验研究(一) | 第42-64页 |
| 不同的调治脾胃方药对大鼠脑内神经递质的影响趋势分析 | 第42-61页 |
| 1 不同的调治脾胃方药对大鼠海马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第42-44页 |
|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42页 |
| ·药物、试剂与仪器 | 第42页 |
| ·分析条件 | 第42页 |
| ·样品处理 | 第42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42页 |
| ·结果 | 第42-44页 |
| ·药物对大鼠海马兴奋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作用 | 第42-43页 |
| ·药物对大鼠海马抑制性氨基酸类神经递质的作用 | 第43-44页 |
| 2 不同的调治脾胃方药对大鼠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第44-46页 |
| ·动物及分组 | 第44页 |
| ·试剂及仪器 | 第44页 |
| ·色谱条件 | 第44页 |
| ·上样前处理方法 | 第44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44页 |
| ·结果 | 第44-46页 |
| ·药物对大鼠皮层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第44-45页 |
| ·药物对大鼠海马单胺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第45-46页 |
| 3 不同的调治脾胃方药对大鼠神经肽类神经递质的影响 | 第46-49页 |
| ·动物及分组 | 第46页 |
| ·主要试剂及仪器 | 第46页 |
| ·放免测定标本的制备 | 第46页 |
| ·统计学分析 | 第46页 |
| ·结果 | 第46-49页 |
| ·药物对 SS 含量的影响 | 第47页 |
| ·药物对 SP 含量的影响 | 第47-48页 |
| ·药物对 VIP 含量的影响 | 第48-49页 |
| ·药物对 NPY 含量的影响 | 第49页 |
| 4 结果汇总 | 第49-50页 |
| 5 讨论 | 第50-61页 |
| ·神经递质及调质的生物学效应以及与精神类疾病的关系 | 第50-53页 |
| ·调治脾胃药对经典递质和调质的作用分析 | 第53-58页 |
| ·补中益气汤 | 第53-54页 |
| ·大承气汤 | 第54-55页 |
| ·归脾汤 | 第55页 |
| ·温胆汤 | 第55-56页 |
| ·草果知母汤 | 第56-57页 |
| ·瓜蒂散 | 第57-58页 |
| ·不同的调治脾胃药作用于不同的神经递质系统的选择性 | 第58页 |
| ·不同的调治脾胃药对同一神经递质的影响差异分析 | 第58-61页 |
| ·药物对海马神经递质的作用趋势分析 | 第58-59页 |
| ·药物对皮层神经递质的作用趋势分析 | 第59页 |
| ·药物对小肠黏膜神经肽类的作用趋势分析 | 第59-61页 |
| 参考文献 | 第61-64页 |
| 第三部分 实验研究(二) | 第64-90页 |
| 点燃癫痫模型基因的差异显示以及草果知母汤的影响 | 第64-86页 |
| 1 DDRT-PCR 技术简介 | 第64-66页 |
| ·实验原理 | 第64页 |
| ·所用引物 | 第64-65页 |
| ·实验流程 | 第65-66页 |
| 2 材料与方法 | 第66-72页 |
| ·实验动物 | 第66页 |
| ·试剂与仪器 | 第66页 |
| ·点燃癫痫模型的建立 | 第66页 |
| ·大鼠行为惊厥评分标准 | 第66页 |
| ·中药醇提液的制备 | 第66-67页 |
| ·动物分组及处理 | 第67页 |
| ·行为学结果 | 第67页 |
| ·实验操作步骤 | 第67-71页 |
| ·总 RNA 的提取 | 第67页 |
| ·逆转录反应(RT-PCR) | 第67-68页 |
| ·荧光标记差异显示 PCR | 第68-69页 |
| ·分离差异显示片段 | 第69页 |
| ·回收差异条带 | 第69页 |
| ·差异条带再扩增 | 第69-70页 |
| ·PCR 产物经琼脂糖胶回收,纯化,备连接使用 | 第70页 |
| ·连接 | 第70页 |
| ·转化 | 第70页 |
| ·阳性克隆的筛选 | 第70页 |
| ·质粒 DNA 的提取 | 第70页 |
| ·质粒酶切鉴定 | 第70页 |
| ·测序 | 第70-71页 |
| ·Northern 印记杂交 | 第71-72页 |
| ·RNA 的分离 | 第71页 |
| ·转移胶 | 第71页 |
| ·RNA 染色 | 第71-72页 |
| ·杂交 | 第72页 |
| 3 结果 | 第72-82页 |
| ·mRNA 差异显示结果 | 第72-74页 |
| ·差异条带的扩增结果 | 第74页 |
| ·质粒酶切结果 | 第74-75页 |
| ·序列分析 | 第75-80页 |
| ·Northern 印记杂交 | 第80-82页 |
| 4 讨论 | 第82-86页 |
| 参考文献 | 第86-90页 |
| 结语 | 第90-91页 |
| 致谢 | 第91-92页 |
| 个人简历 | 第92-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