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论文--马克思主义、列宁主义、毛泽东思想、邓小平理论的学习和研究论文--马克思主义的学习和研究论文

论马克思的科学实践概念

引  言第1-7页
第一章 马克思科学实践概念的发展第7-17页
 一、 实践概念的提出------从《博士论文》到《德法年鉴》第8-11页
 二、 实践概念的初步发展-----《1844年经济学哲学手稿》第11-13页
 三、 实践概念的进一步深化------《神圣家族》第13-15页
 四、 实践概念的确立与展开------《提纲》与《形态》第15-17页
第二章 马克思科学实践概念的基本内涵第17-32页
 一、 实践的主体第18-19页
  (一) 、实践的主体第18-19页
  (二) 、主体的需要第19页
 二、 实践的基本要素第19-22页
  (一) 、实践目的第20页
  (二) 、实践对象第20-21页
  (三) 、实践手段第21页
  (四) 、实践结果第21-22页
 三、 实践的基本功能第22-24页
  (一) 、改造客体的功能第22页
  (二) 、提升主体的功能第22-23页
  (三) 、创造价值的功能第23-24页
 四,实践的基本规律第24-26页
  (一) 、实践主体客体相互转化的规律第24-25页
  (二) 、实践正负效应统一规律第25-26页
  (三) 、实践的螺旋式发展规律第26页
 五、 实践的基本特征第26-29页
  (一) 、实践的客观性与主观性第26-27页
  (二) 、实践的能动性与受动性第27-28页
  (三) 、实践的社会性与个体性第28-29页
 六、 实践的基本形式第29-32页
  (一) 、生产实践第29-30页
  (二) 、交往实践第30-32页
第三章 马克思科学实践概念的历史地位第32-39页
 一、 马克思科学实践概念的确立是对旧哲学实践观的总结与扬弃第32-34页
 二、 马克思在科学实践概念的基础上实现了哲学的变革第34-36页
 三、 马克思的科学实践概念给后世思想家以启示第36-39页
参考文献第39页

论文共39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鲁南兰山区主要土壤供硫状况与作物施硫效果
下一篇:百米以上钢筋混凝土烟囱拆除爆破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