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综 述 | 第1-26页 |
·微生物分离鉴定技术概况 | 第9页 |
·微生物分离鉴定新技术 | 第9-15页 |
·流式细胞技术 | 第9-11页 |
·免疫磁性颗粒分离技术 | 第11页 |
·毛细管电泳技术 | 第11-12页 |
·场流分离技术 | 第12-13页 |
·DNA探针技术 | 第13-14页 |
·聚合酶链反应技术 | 第14页 |
·其它新技术 | 第14-15页 |
·细菌离子交换色谱研究方法 | 第15-21页 |
·细菌的色谱研究方法概述 | 第15-16页 |
·细菌离子交换色谱 | 第16-21页 |
·细菌离子交换色谱研究方法原理 | 第16页 |
· 细菌的细胞特性 | 第16-19页 |
·离子交换树脂特性 | 第19页 |
·细菌与离子交换树脂的吸附 | 第19-21页 |
·关于肠致泻性大肠杆菌 | 第21-24页 |
·本研究的背景与意义 | 第24-26页 |
·本研究的背景 | 第24页 |
·本研究的意义 | 第24-26页 |
第二章 材料与方法 | 第26-38页 |
·仪器设备与材料 | 第26-27页 |
·仪器设备 | 第26页 |
·菌种 | 第26-27页 |
·试剂 | 第27页 |
·培养基 | 第27页 |
·实验部分 | 第27-38页 |
·大肠杆菌高效阴离子交换色谱条件及方法的确定 | 第27-30页 |
·离子交换色谱的基本原理 | 第27-29页 |
·细菌色谱系统的组成 | 第29-30页 |
·高效离子交换色谱系统无菌环境的控制 | 第30页 |
·细菌色谱的样品制备 | 第30-31页 |
·固体培养 | 第30页 |
·液体培养 | 第30-31页 |
·细菌色谱分离系统和方法 | 第31页 |
·细菌色谱检测系统 | 第31-32页 |
·紫外检测波长的选择 | 第31页 |
·激光光散射法 | 第31-32页 |
·色谱条件的确定 | 第32页 |
·缓冲体系的确定 | 第32页 |
·pH值的确定 | 第32页 |
·洗脱梯度的确定 | 第32页 |
·大肠杆菌的静态吸附研究 | 第32-33页 |
·吸附速率曲线的测定 | 第32-33页 |
·吸附等温线的测定 | 第33页 |
·细菌色谱组分的鉴定研究方法 | 第33-34页 |
·光学显微镜观察法 | 第33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观察 | 第33页 |
·分离菌峰的生理生化鉴定以及药敏实验 | 第33页 |
·色谱分离峰增殖能力的比较 | 第33页 |
·色谱分离峰重培养后的色谱行为 | 第33-34页 |
·去除鞭毛菌毛后的细菌色谱行为 | 第34页 |
·菌体表面脂多糖表征 | 第34-36页 |
·菌体全细胞脂多糖的提取 | 第34页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法 | 第34-36页 |
·细菌疏水性的测定 | 第36页 |
·PCR实验 | 第36-38页 |
第三章 结果与讨论 | 第38-82页 |
·致泻性大肠杆菌HPIELC条件的确定 | 第38-51页 |
·细菌HPIELC系统 | 第38-41页 |
·细菌HPIELC环境 | 第38页 |
·色谱材料的选择 | 第38-39页 |
·色谱检测系统的选择 | 第39-41页 |
·肠致泻性大肠杆菌HPIELC色谱条件的优化 | 第41-51页 |
·缓冲体系的优化 | 第42-45页 |
·pH值的优化 | 第45-48页 |
·洗脱液盐梯度的影响 | 第48-50页 |
·菌种培养方式及前处理方法对色谱行为的影响 | 第50-51页 |
·小结 | 第51页 |
·EPEC和EIEC各血清型菌种的HPIELC表征 | 第51-55页 |
·EPEC和EIEC在TSK gel SuperQ树脂上的吸附量比较 | 第55-58页 |
·静态吸附比较 | 第55-57页 |
·吸附速度曲线的测定 | 第55-56页 |
·吸附等温线的拟合 | 第56-57页 |
·动态吸附比较 | 第57-58页 |
·EPEC色谱馏分的分析 | 第58-70页 |
·光学显微镜法 | 第58页 |
·色谱馏分再培养后的色谱表征 | 第58-59页 |
·不同色谱馏分的生理生化鉴别 | 第59-61页 |
·不同馏分增殖能力的比较 | 第61-62页 |
·小结 | 第62页 |
·透射电子显微镜(TEM)研究菌体细胞表面差别 | 第62-63页 |
·色谱峰的重色谱表征 | 第63-64页 |
·EPEC去鞭毛后的色谱表征 | 第64-66页 |
·脂多糖对细菌色谱行为的影响 | 第66-70页 |
·静电引力的影响 | 第66-68页 |
·疏水作用的影响 | 第68-69页 |
·小结 | 第69-70页 |
·志贺氏菌属HPIELC表征的应用 | 第70-74页 |
·混合菌的HPIELC表征 | 第74-75页 |
·不同来源的E.coli O157:H7的HPIELC表征 | 第75-82页 |
结论与展望 | 第82-85页 |
参考文献 | 第85-92页 |
致 谢 | 第92-93页 |
个人简历 | 第9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