缩写词及专用名词 | 第1-7页 |
摘要 | 第7-8页 |
Abstract | 第8-9页 |
综述 | 第9-26页 |
1 黑小麦(蓝、紫粒小麦)的国内外研究利用现状 | 第9-14页 |
·小麦蓝、紫粒色素的研究 | 第9-10页 |
·蓝、紫粒小麦色素基因的主要来源 | 第10-11页 |
·蓝粒小麦色素基因的主要来源 | 第10-11页 |
·紫粒小麦色素基因的主要来源 | 第11页 |
·蓝、紫粒小麦营养品质和农艺性状的研究 | 第11-12页 |
·蓝、紫粒小麦的遗传 | 第12-13页 |
·蓝粒小麦的遗传 | 第12页 |
·紫粒小麦的遗传 | 第12-13页 |
·四倍体小麦中紫果皮的遗传 | 第12-13页 |
·六倍体小麦中紫果皮的遗传 | 第13页 |
·蓝粒和紫粒性状的利用 | 第13-14页 |
·作为专用小麦的标记性状 | 第13页 |
·可以作为遗传研究中实施间接选择的遗传标记 | 第13页 |
·用于“杂交种”的生产 | 第13-14页 |
·用于花培后代的鉴别 | 第14页 |
·利用带有蓝粒标记基因的端体系研究端体的遗传行为 | 第14页 |
2 遗传标记(Geneticmarkers) | 第14-22页 |
·形态标记(Morphologicalmarkers) | 第15页 |
·细胞学标记(Cytologicalmarkers) | 第15-16页 |
·生化标记(Biochemicalmarkers) | 第16页 |
·分子标记(Molecularmarkers) | 第16-22页 |
·基于分子杂交技术的分子标记技术 | 第17页 |
·染色体分子原位杂交 | 第17页 |
·RFLP(Restriction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第17页 |
·以PCR为基础的DNA分子标记 | 第17-22页 |
·RAPD (Random Amplified Polymorphic DNA) | 第18页 |
·SCAR (sequence characterized amplified region) | 第18-19页 |
·SSR (Sequence Simple Repeat)或Microsatellite标记 | 第19页 |
·ISSR(inter-SSR) | 第19-20页 |
·STS (sequence-tagged site) | 第20页 |
·CAPS(Cleaved Amplified Polymorphic Sequences) | 第20页 |
·AFLP(Amplified Fragment Length Polymorphism) | 第20-21页 |
·ACGM(Amplified Consensus Sequence Genetic Marker) | 第21页 |
·SNPs(Single-Nucleotide Polymorphisms) | 第21-22页 |
3 分子标记技术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2-25页 |
·构建遗传图谱 | 第22-23页 |
·标记和定位目的基因 | 第23页 |
·鉴定与标记(外源)染色体片段 | 第23-24页 |
·鉴定种质资源和绘制指纹图谱 | 第24页 |
·分子标记辅助育种 | 第24-25页 |
4 本论文的研究内容及目的 | 第25-26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26-31页 |
1 材料 | 第26页 |
2 方法: | 第26-31页 |
·小麦粒色统计 | 第26-27页 |
·DNA的提取及纯化 | 第27页 |
·DNA纯度和浓度的测定 | 第27-28页 |
·BSA法建池 | 第28页 |
·SSR方法 | 第28-30页 |
·PCR扩增 | 第28-29页 |
·变性胶的制备 | 第29页 |
·变性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 | 第29-30页 |
·遗传距离的计算 | 第30-31页 |
实验结果 | 第31-42页 |
1 基因组DNA的提取与纯化 | 第31页 |
2 F_3种子的粒色遗传分析 | 第31-32页 |
3 SSR扩增 | 第32-42页 |
·连锁分析 | 第38-41页 |
·遗传距离的计算 | 第41-42页 |
讨论 | 第42-45页 |
1 紫粒小麦的粒色遗传 | 第42页 |
2 BSA法构建DNA池 | 第42-43页 |
3 色素基因的微卫星标记 | 第43-45页 |
结论 | 第45-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7页 |
附录 | 第57-59页 |
致谢 | 第59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