现代旧体诗的文化认同与写作空间
| 内容摘要 | 第1-6页 |
| Abstract | 第6-10页 |
| 0 绪论 | 第10-19页 |
| ·概念与存在 | 第10-12页 |
| ·研究意义与构想 | 第12-14页 |
| ·研究现状与焦点 | 第14-19页 |
| 1 “现代中国”:旧体诗的文化语境 | 第19-40页 |
| ·亦新亦旧的旧体诗人 | 第19-24页 |
| ·“守护的旧体诗人” | 第19-22页 |
| ·“怀乡的旧体诗人” | 第22-24页 |
| ·“新/旧”语境中的旧体诗 | 第24-32页 |
| ·新诗的发生与旧体诗的危机 | 第24-27页 |
| ·“新”的确立与“旧”的补充 | 第27-31页 |
| ·“旧瓶新酒”与“利用旧形式” | 第31-32页 |
| ·“民族”语境中的旧体诗 | 第32-36页 |
| ·在民族文化的认同中 | 第33-35页 |
| ·在民族危机前 | 第35-36页 |
| ·“语言”语境中的旧体诗 | 第36-40页 |
| 2 守护与怀乡:旧体诗人的文化认同 | 第40-74页 |
| ·守护:策略与困境 | 第40-46页 |
| ·守护的原因与价值 | 第46-53页 |
| ·写作习惯与艺术立场 | 第46-50页 |
| ·身份认同与文化守护 | 第50-53页 |
| ·怀乡:文类选择与现实动因 | 第53-61页 |
| ·文类选择:外在紧张与内在统一 | 第54-58页 |
| ·“怀乡”的现实动因 | 第58-61页 |
| ·传统与现代中的“怀乡” | 第61-74页 |
| ·新诗的缺失与创造的乏力 | 第62-66页 |
| ·“旧形式的诱惑”与旧体诗创造 | 第66-70页 |
| ·在传统文化中的写作 | 第70-74页 |
| 3 边缘与中心:旧体诗的写作空间 | 第74-98页 |
| ·被边缘化:旧体诗的现代命运 | 第74-77页 |
| ·交际与自遣:“我们”的诗与“我”的诗 | 第77-87页 |
| ·旧诗人的“诗歌交际” | 第78-81页 |
| ·新文学家的“诗歌交际” | 第81-84页 |
| ·“后花园”:新文学家的“自遣写作” | 第84-87页 |
| ·诗社:旧体诗的群体空间 | 第87-92页 |
| ·“写作圈子”与“精神共同体” | 第88-90页 |
| ·组织写作与传播作品 | 第90-92页 |
| ·趋向中心:旧体诗的被改造与被利用 | 第92-98页 |
| ·改造:以“怀安诗社”为中心 | 第92-94页 |
| ·利用:以“《屈原》唱和”等写作为例 | 第94-98页 |
| 4 旧形式中的真精神 | 第98-108页 |
| ·介入公众的世界 | 第99-102页 |
| ·书写“现代”的个人 | 第102-108页 |
| 5 余论 在传统与现代中 | 第108-110页 |
| 附录1: 1919-1949年间刊印的旧体诗集 | 第110-115页 |
| 附录2: 1949年之后出版的旧体诗集 | 第115-117页 |
| 附录3: 1979-2002年间研究论文索引 | 第117-121页 |
| 参考文献 | 第121-123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