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引言 | 第1-13页 |
| 临床研究 | 第13-26页 |
| 一、 临床资料 | 第13-14页 |
| (一) 两组病例一般资料如下 | 第13-14页 |
| 二、 诊断标准 | 第14页 |
| (一) 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 | 第14页 |
| (二) 早期乳腺癌诊断标准 | 第14页 |
| (三)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诊断标准 | 第14页 |
| 三、 病例选择标准 | 第14-17页 |
| (一) 纳入病例标准 | 第14-15页 |
| (二) 排除病例标准 | 第15页 |
| (三) 乳腺增生病病理诊断标准 | 第15页 |
| (四) 乳腺癌病理诊断标准 | 第15-16页 |
| (五) 乳腺增生病声像图标准 | 第16页 |
| (六) 乳腺癌声像图标准 | 第16-17页 |
| (七) 彩超多普勒血流信号密度分级标准 | 第17页 |
| 四、 检测方法 | 第17页 |
| 五、 监测指标 | 第17-18页 |
| 六、 统计方法 | 第18页 |
| 七、 检测结果 | 第18-26页 |
| (一)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与早期乳腺癌主要症状对比 | 第18页 |
| (二)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与早期乳腺癌主要体征对比 | 第18-19页 |
| (三)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与早期乳腺癌的舌、脉象对比 | 第19-20页 |
| (四)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与早期乳腺癌患者红外线扫描变化差异 | 第20页 |
| (五)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与早期乳腺癌患者乳腺钼钯X线摄像不同分型构成分布的变化差异 | 第20-21页 |
| (六)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患者B超声像图不同分型构成分布的变化差异 | 第21页 |
| (七)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与早期乳腺癌超声特征的构成分布的变化差异 | 第21-22页 |
| (八)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与早期乳腺癌患者用CDFI行肿块内部及周围新生血管血流动力学检查的变化差异 | 第22-23页 |
| (九) 血流频谱直观征象改变 | 第23页 |
| (十) 两组肿块穿刺活检病理形态改变与血流信号显示率的关系 | 第23-26页 |
| 讨论 | 第26-37页 |
| 一、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的认识 | 第26-29页 |
| (一) 现代医学对乳腺增生病、乳腺癌病因病理的认识 | 第26-27页 |
| (二) 现代医学对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及早期乳腺癌的认识 | 第27页 |
| (三)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的病理组织类型的相关性分析 | 第27-28页 |
| (四) 乳腺增生病及早期乳腺癌的发展过程对血管生成的依赖关系 | 第28页 |
| (五)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与早期乳腺癌血流动力学检查的意义 | 第28-29页 |
| 二、 中医对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和早期乳腺癌的认识 | 第29-33页 |
| (一) 古代医家对乳癖及乳岩的论述 | 第29-30页 |
| (二) 乳房与脏腑、经络、气血的关系 | 第30页 |
| (三) 乳腺增生病和早期乳腺癌的病因病机 | 第30-33页 |
| 三、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与早期乳腺癌宏观征象和血流动力学等微观指标的相关性 | 第33-37页 |
| (一)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与早期乳腺癌的主要征象 | 第33页 |
| (二)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与早期乳腺癌血流动力学改变及相关改变 | 第33-35页 |
| (三)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与早期乳腺癌病理改变与血流动力学指标的相关性 | 第35页 |
| (四) 痰瘀互结证乳腺增生病与早期乳腺癌红外线扫描及高频钼钯X线摄像不同分型构成的变化差异 | 第35-37页 |
| 结语 | 第37-38页 |
| 参考文献 | 第38-41页 |
| 附录 | 第41-45页 |
| 致谢 | 第4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