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天文学、地球科学论文--矿床学论文--矿床分类论文--燃料矿床论文--石油、天然气论文

孤岛油田南区Ng3-6精细油藏描述及剩余油分布研究

一. 前言第1-20页
 (一) 工区概况第13-14页
 (二) 研究现状及进展第14-17页
 (三) 研究内容、技术路线第17-18页
 (四) 主要工作量及成果图表第18-19页
 (五) 创新点第19-20页
二. 孤岛南区Ng3-6精细油藏地质模型研究第20-76页
 (一) 沉积时间单元细分对比和地层模型第20-28页
  1 储层多层次逐级细分对比第20-21页
  2 细分对比模式第21-23页
  3 本次细分对比后的主要新进展第23-25页
  4 储集砂体的形态及展布特征第25-28页
 (二) 沉积微相和沉积模型第28-35页
  1 特高含水期储层沉积微相细分研究第28-30页
  2 孤岛南区Ng3-6沉积特征第30页
  3 南区Ng3-6沉积模式第30-33页
  4 沉积相分析与沉积模型第33-35页
 (三) 断层构造与油层微构造第35-41页
  1 断层构造第35-36页
  2 油层微构造第36-39页
  3 微构造与沉积微相的成因联系第39-41页
 (四) 储层宏观、微观非均质性第41-50页
  1 储层基本特征第41页
  2 成岩作用与成岩阶段第41-42页
  3 主要岩石相类型及其特征第42-43页
  4 不同岩石相的空气渗透率以及微观特征第43-46页
  5 储层非均质性第46-50页
  6 微观储层非均质性与剩余油分布的关系第50页
 (五) 流体性质与流体模型第50-54页
  1 孤岛南区Ng3-6流体性质第51页
  2 流体性质平面分布规律第51-52页
  3 流体性质垂向分布规律第52-53页
  4 流体性质在注水开发过程中的动态变化第53页
  5 流体性质参数之间的关系第53-54页
 (六) 流体流动单元研究第54-64页
  1 研究方法第55-59页
  2 孤岛南区流动单元的划分第59-62页
  3 流动单元的特征第62-63页
  4 流动单元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第63-64页
 (七) 随机建模第64-76页
  1 基本原理第65-69页
  2 孤岛南区Ng3-6地质随机建模第69-76页
三. 沉积相带约束的不同含水期测井多井评价第76-95页
 (一) 资料预处理第76-77页
  1 岩心分析化验资料的深度归位和数据校正第76-77页
  2 测井曲线的加权滤波校正第77页
  3 测井资料标准化第77页
 (二) 水淹机理及水淹层定性判别第77-85页
  1 水淹级别的划分第77-78页
  2 水淹机理分析第78-80页
  3 水淹层变化特征第80-82页
  4 水淹层定性判别第82-85页
 (三) 建立测井解释模型第85-90页
 (四) 测井多井处理与解释第90-92页
 (五) 储层参数集总和计算第92-94页
  1 有效厚度和隔夹层研究第92页
  2 非均质参数的计算第92-94页
 (六) 解释效果分析第94-95页
四. 孤岛油田南区河道砂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研究第95-105页
 (一) 孤岛油田南区河流相储层剩余油分布模式第95-96页
 (二) 控制剩余油形成与分布的因素第96-100页
  1 沉积微相控制剩余油分布第96-98页
  2 油层微构造和断层构造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第98-99页
  3 流体性质及分布规律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第99页
  4 微观储层特性对剩余油分布的控制作用第99-100页
 (三) 孤岛南区河道砂油藏剩余油分布规律分析第100-105页
  1 平面剩余油分布规律第100-101页
  2 层间剩余油分布规律第101-102页
  3 层内剩余油分布规律第102-103页
  4 微观剩余油分布规律第103-105页
五. 剩余油分布综合评价及预测第105-110页
 (一) 综合评价的原理及方法第105-107页
 (二) 综合评价结果第107-110页
六. 孤岛南区开发调整措施第110-120页
 (一) 开发方式调整第110-113页
 (二) 井网层系调整第113-115页
 (三) 常规工艺措施调整第115-118页
 (四) 小结第118-120页
七. 应用效果分析第120-122页
八. 结论和建议第122-125页

论文共125页,点击 下载论文
上一篇:朝鲜半岛和平统一进程与大国因素
下一篇:小麦纹枯病菌抗戊唑醇菌系生物学特性及其抗性机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