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8页 |
英文摘要 | 第8-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29页 |
1. 引言 | 第14页 |
2. 烟草DH群体构建技术 | 第14-22页 |
2.1 单倍体植株的诱导 | 第14-18页 |
2.1.1 单倍体植株诱导方法 | 第15-17页 |
2.1.1.1 花药培养法(雄核发育法) | 第15页 |
2.1.1.2 花粉离体培养或者游离小孢子培养法(雄核发育法) | 第15-16页 |
2.1.1.3 孤性生殖 | 第16页 |
2.1.1.4 球茎大麦法(Hordeum bulbosum method) | 第16-17页 |
2.1.2 单倍体植株诱导的影响因素 | 第17-18页 |
2.1.2.1 基因型的差异 | 第17页 |
2.1.2.2 生长条件和生理状态 | 第17页 |
2.1.2.3 发育阶段 | 第17页 |
2.1.2.4 预处理效果 | 第17-18页 |
2.1.2.5 培养基 | 第18页 |
2.1.2.6 培养条件 | 第18页 |
2.2 单倍体植株加倍技术 | 第18-20页 |
2.2.1 花粉单倍体植株的加倍方法 | 第18-19页 |
2.2.2 DMSO在植物染色体加倍中的应用效果 | 第19-20页 |
2.3 加倍单倍体植株的倍性鉴定 | 第20-22页 |
2.3.1 植物倍性鉴定的常规方法 | 第20-21页 |
2.3.1.1 染色体计数直接鉴定法 | 第20页 |
2.3.1.2 间接鉴定法 | 第20-21页 |
2.3.2 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 | 第21-22页 |
3. 烟草DH群体在遗传育种中的应用 | 第22-24页 |
3.1 直接应用于育种实践,培育新品种 | 第22-23页 |
3.2 转基因受体 | 第23页 |
3.3 抗病突变体基因工程 | 第23页 |
3.4 基因图谱构建 | 第23-24页 |
3.5 数量性状(QTL)基因定位 | 第24页 |
4. 烟草DH群体的遗传性状分析 | 第24-26页 |
参考文献: | 第26-29页 |
第二章 烟草单倍体植株染色体加倍技术比较研究 | 第29-40页 |
1. 引言 | 第29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29-30页 |
2.1 试验材料 | 第29页 |
2.2 试验方法 | 第29-30页 |
2.2.1 加倍方法加倍效率比较 | 第29-30页 |
2.2.2 添加二甲基亚砜(DMSO)染色体加倍效应 | 第30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30-33页 |
3.1 秋水仙碱不同处理方法的加倍效率 | 第31-32页 |
3.1.1 花药浸泡法 | 第30-31页 |
3.1.2 直接浸苗法 | 第31页 |
3.1.3 再生诱导加倍法 | 第31页 |
3.1.4 腋芽加倍法 | 第31-32页 |
3.2 二甲基亚砜(DMSO)的添加效应 | 第32-33页 |
3.2.1 不同浓度DMSO添加处理的加倍效果 | 第32-33页 |
3.2.2 添加DMSO秋水仙碱溶液不同浸泡时间的加倍效果发 | 第33页 |
4. 讨论 | 第33-35页 |
4.1 秋水仙碱加倍处理方法比较 | 第33-34页 |
4.2 添加DMSO的加倍效果 | 第34-35页 |
参考文献 | 第35-40页 |
第三章 烟草染色体倍性水平的快速鉴定 | 第40-51页 |
1. 引言 | 第40页 |
2. 材料与方法 | 第40-41页 |
2.1 供试品种 | 第40-41页 |
2.2 倍性鉴定方法 | 第41页 |
3. 结果与分析 | 第41-44页 |
3.1 烟草保卫细胞叶绿体数与染色体倍性的相关性 | 第41-42页 |
3.2 利用保卫细胞叶绿体计数法鉴定倍性的准确性 | 第42页 |
3.3 不同叶位对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的影响 | 第42-43页 |
3.4 基于气孔保卫细胞叶绿体数界定染色体倍性 | 第43-44页 |
4. 讨论 | 第44-46页 |
参考文献 | 第46-51页 |
第四章 基于DH群体估算烟草农艺性状的遗传参数 | 第51-63页 |
1. 引言 | 第51页 |
2. 材料和方法 | 第51-54页 |
2.1 材料 | 第51-52页 |
2.2 考察方法 | 第52页 |
2.3 统计分析方法 | 第52-54页 |
2.3.1 遗传力及基因对数分析 | 第52-53页 |
2.3.2 偏度系数(g1)和峰度系数(g2)的估算 | 第53-54页 |
3. 结果和分析 | 第54-57页 |
3.1 亲本及两套DH群体各个性状的表现 | 第54-56页 |
3.2 两套DH群体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参数的估算 | 第56-57页 |
3.2.1 主要数量性状的遗传力 | 第56页 |
3.2.2 主要数量性状遗传基因对数 | 第56页 |
3.2.3 偏度系数(g1)和峰度系数(g2)的估算 | 第56-57页 |
4. 讨论与分析 | 第57-58页 |
参考文献 | 第58-63页 |
表目录 | 第63-64页 |
图目录 | 第64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