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4页 |
英文摘要 | 第4-5页 |
目录 | 第5-8页 |
1 前言 | 第8-10页 |
2 文献综述 | 第10-32页 |
2.1 丙烯酸丁酯性质与制备工艺 | 第10-21页 |
2.1.1 丙烯酸丁酯性质与用途 | 第10-11页 |
2.1.2 合成工艺 | 第11-21页 |
2.2 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制备工艺 | 第21-32页 |
2.2.1 概况 | 第21-22页 |
2.2.2 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工艺配方选择 | 第22-27页 |
2.2.3 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分子设计 | 第27-30页 |
2.2.4 丙烯酸酯乳液型压敏胶的性能改进 | 第30-32页 |
3 实验方法 | 第32-36页 |
3.1 实验药品 | 第32-33页 |
3.2 树脂催化剂处理 | 第33页 |
3.3 实验装置及步骤 | 第33-34页 |
3.3.1 酯化反应 | 第34页 |
3.3.2 乳液聚合 | 第34页 |
3.4 测试方法 | 第34-36页 |
4 丙烯酸丁酯催化合成研究 | 第36-56页 |
4.1 以硫酸、对甲苯横酸作为催化剂的酯化反应研究 | 第36-38页 |
4.1.1 催化剂浓度的影响 | 第36-37页 |
4.1.2 酸醇摩尔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37页 |
4.1.3 硫酸、对甲苯磺酸两种催化剂的比较 | 第37-38页 |
4.1.4 带水剂的影响 | 第38页 |
4.2 以杂多酸作为催化剂的酯化反应研究 | 第38-41页 |
4.2.1 以杂多酸为催化剂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 | 第39-40页 |
4.2.2 数据处理 | 第40页 |
4.2.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40页 |
4.2.4 醇酸摩尔比的影响 | 第40-41页 |
4.3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作为催化剂的酯化反应研究 | 第41-43页 |
4.3.1 以十二烷基苯磺酸为催化剂的三因素三水平正交实验 | 第41页 |
4.3.2 数据处理与结论 | 第41-42页 |
4.3.3 醇酸摩尔比对反应的影响 | 第42-43页 |
4.4 以阳离子交换树脂作为催化剂的酯化反应研究 | 第43-48页 |
4.4.1 不同阳离子交换树脂的催化活性比较 | 第43-44页 |
4.4.2 醇酸摩尔比对酯化率的影响 | 第44-45页 |
4.4.3 催化剂用量的影响 | 第45页 |
4.4.4 不加带水剂与加带水剂的区别 | 第45页 |
4.4.5 带水剂用量的影响 | 第45-46页 |
4.4.6 反应温度的影响 | 第46-47页 |
4.4.7 不同催化剂酯化率随反应时间的变化曲线 | 第47页 |
4.4.8 催化剂重复使用 | 第47-48页 |
4.5 阳离子交换树脂催化合成丙烯酸丁酯反应动力学研究 | 第48-55页 |
4.5.1 动力学数据的关联及参数判定准则 | 第48-49页 |
4.5.2 动力学模型 | 第49-52页 |
4.5.3 动力学参数的计算及机理的验证 | 第52-55页 |
4.6 小结 | 第55-56页 |
5 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的制备与性能研究 | 第56-68页 |
5.1 丙烯酸酯乳液压敏胶用丙烯酸丁酯合成催化剂的选择 | 第56-58页 |
5.1.1 不同催化剂催化活性的比较 | 第56-57页 |
5.1.2 醇过量情况下催化剂选择性比较 | 第57页 |
5.1.3 酸过量情况下的催化剂选择性比较 | 第57-58页 |
5.2 丙烯酸酯压敏胶乳液聚合过程研究 | 第58-65页 |
5.2.1 乳液稳定性的研究 | 第58-60页 |
5.2.2 丙烯酸丁酯单体后处理工艺对其乳液聚合影响 | 第60-64页 |
5.2.3 压敏胶性能比较 | 第64-65页 |
5.3 压敏胶工艺配方对压敏胶粘带粘附性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5.3.1 聚合主单体的影响 | 第65页 |
5.3.2 加入带有不同基团改性单体对压敏胶粘带粘附性能的影响 | 第65-67页 |
5.4 小结 | 第67-68页 |
6 结论 | 第68-70页 |
符号表 | 第70-71页 |
参考文献 | 第71-74页 |
致谢 | 第74-75页 |
作者简介 | 第75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