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中文摘要 | 第1-7页 |
| 英文摘要 | 第7-8页 |
| 一、 前言 | 第8-18页 |
| 1.1 本研究的立题思想 | 第8-9页 |
| 1.2 文献综述 | 第9-16页 |
| 1.2.1 Bt的分类 | 第9-11页 |
| 1.2.2 Bt的结构与功能 | 第11-12页 |
| 1.2.3 转Bt基因植物发展概况 | 第12-15页 |
| 1.2.4 转Bt基因抗虫植物所存在的问题 | 第15-16页 |
| 1.2.5 水稻抗虫转基因研究现状 | 第16页 |
| 1.3 ELISA概述 | 第16-18页 |
| 二、 材料与方法 | 第18-24页 |
| 2.1 实验材料 | 第18页 |
| 2.2 主要试剂 | 第18页 |
| 2.3 主要仪器 | 第18-19页 |
| 2.4 实验方法 | 第19-24页 |
| 2.4.1 抗原制备 | 第19页 |
| 2.4.2 兔的免疫 | 第19页 |
| 2.4.3 抗血清的制备 | 第19页 |
| 2.4.4 抗体的纯化 | 第19-20页 |
| 2.4.5 抗体的酶标记 | 第20-21页 |
| 2.4.6 样品可溶性蛋白提取 | 第21页 |
| 2.4.7 Bradford法测定样品中可溶性蛋白浓度 | 第21-22页 |
| 2.4.8 直接法测定转基因水稻中Bt含量的方法 | 第22页 |
| 2.4.9 间接法测定转基因水稻中Bt含量 | 第22页 |
| 2.4.10 双抗夹心法测转基因水稻中Bt含量 | 第22-23页 |
| 2.4.11 ELISA测定数据的处理 | 第23-24页 |
| 三、 结果与分析 | 第24-39页 |
| 3.1 制备了高效价的CryIA(e)兔多抗 | 第24页 |
| 3.2 所制备的抗体分析 | 第24-26页 |
| 3.2.1 抗原抗体的免疫交叉反应 | 第24-26页 |
| 3.2.2 抗体的特异性 | 第26页 |
| 3.3 转基因水稻中Bt含量检测方法的确立 | 第26-30页 |
| 3.3.1 直接ELISA法 | 第26-27页 |
| 3.3.2 间接ELISA法 | 第27-29页 |
| 3.3.3 双抗夹心法ELISA | 第29-30页 |
| 3.4 双抗夹心法ELISA条件的确立 | 第30-34页 |
| 3.4.1 包被方法的确立 | 第30-31页 |
| 3.4.2 可溶性蛋白提取方法的选择 | 第31-33页 |
| 3.4.3 酶标抗体的浓度选择 | 第33页 |
| 3.4.4 Bt包被量的确定 | 第33-34页 |
| 3.4.5 反应条件的确定 | 第34页 |
| 3.5 双抗夹心法ELISA的重复性分析 | 第34-35页 |
| 3.5.1 ELISA重复性分析 | 第34页 |
| 3.5.2 Bt含量检测重复性分析 | 第34-35页 |
| 3.6 应用双抗夹心法ELISA研究转基因水稻中Bt蛋白的表达 | 第35-39页 |
| 3.6.1 转基因水稻中Bt含量与其抗虫性的关系 | 第35-36页 |
| 3.6.2 转基因水稻中Bt含量的时空变化 | 第36-39页 |
| 四、 讨论 | 第39-43页 |
| 4.1 抗体的有效性 | 第39页 |
| 4.2 检测方法的确立 | 第39-40页 |
| 4.3 检测中需注意的问题 | 第40-41页 |
| 4.4 转基因水稻中Bt含量与其抗虫性的关系 | 第41页 |
| 4.5 转基因水稻中Bt基因表达的时空变化 | 第41页 |
| 4.6 转基因水稻中Bt基因的沉默 | 第41-42页 |
| 4.7 将来可以继续进行的研究 | 第42-43页 |
| 参考文献 | 第43-46页 |
| 附录 | 第46-56页 |
| 1、 论文中所用Bt的氨基酸序列与DNA序列 | 第46-50页 |
| 1.1、 CryIA(e) | 第46-48页 |
| 1.1.1 氨基酸序列 | 第46页 |
| 1.1.2 核苷酸序列 | 第46-48页 |
| 1.2、 CryIA(c) | 第48-50页 |
| 1.2.1 氨基酸序列 | 第48-49页 |
| 1.2.2 核苷酸序列 | 第49-50页 |
| 2、 论文中所需溶液的配制方法 | 第50页 |
| 3、 IgG Purification Kit使用方法 | 第50-51页 |
| 4、 底物试剂盒使用方法 | 第51页 |
| 5、 转基因水稻中Bt含量与其抗虫性关系全部结果 | 第51-56页 |
| 致谢 | 第56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