前言 | 第1-14页 |
第一章 文献综述 | 第14-45页 |
·芦荟的分类、分布状况、形态结构及生态习性 | 第14-15页 |
·芦荟传统上的应用价值和主要药用品种 | 第15-16页 |
·芦荟的生物活性成分 | 第16-26页 |
·芦荟生物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进展 | 第26-36页 |
·本课题的研究目的和意义 | 第36-37页 |
参考文献 | 第37-45页 |
第二章 芦荟凝集素的分离提取及理化性质的研究 | 第45-68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45页 |
·芦荟材料 | 第45页 |
·血液样品 | 第45页 |
·主要仪器与其他实验材料 | 第45页 |
·实验方法 | 第45-48页 |
·芦荟凝集素的提取与纯化 | 第45-46页 |
·凝集素的检出及凝集效价的测定方法 | 第46页 |
·SDS-聚丙烯酰胺凝胶电泳测定 | 第46页 |
·凝集素糖蛋白的定性 | 第46-47页 |
·分子量的测定 | 第47页 |
·糖基组成的分析 | 第47页 |
·糖抑制专一性试验 | 第47页 |
·凝集素热稳定性的测定 | 第47页 |
·凝集素酸碱度稳定性的测定 | 第47页 |
·二价阳离子对凝集活性的的影响 | 第47-48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48-62页 |
·芦荟凝集素的分离提取与检出 | 第48-51页 |
·芦荟凝集素的纯度鉴定 | 第51-52页 |
·分子量的测定 | 第52页 |
·不同芦荟凝集素中糖、蛋白成分的含量分析 | 第52-54页 |
·凝集活性的比较及对不同血型人红细胞的凝集作用 | 第54-57页 |
·芦荟凝集素糖基组成的分析 | 第57-59页 |
·芦荟凝集素的糖抑制试验与糖基结合特异性 | 第59-60页 |
·芦荟凝集素的热稳定性 | 第60-61页 |
·芦荟凝集素的酸碱稳定性 | 第61-62页 |
·阳离子对凝集活性的影响 | 第62页 |
·讨论 | 第62-65页 |
·结论 | 第65页 |
参考文献 | 第65-68页 |
第三章 芦荟凝集素的抗肿瘤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68-84页 |
·材料 | 第68页 |
·芦荟凝集素样品 | 第68页 |
·动物及动物细胞系 | 第68页 |
·主要仪器及试剂 | 第68页 |
·实验方法 | 第68-69页 |
·体外动物细胞培养 | 第68页 |
·芦荟凝集素对体外培养动物细胞生长的影响 | 第68-69页 |
·芦荟凝集素对小鼠腹水癌Hca-f抑制作用的体内实验 | 第69页 |
·肿瘤组织病理切片分析 | 第69页 |
·荷瘤小鼠淋巴细胞转化实验 | 第69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69-77页 |
·芦荟凝集素对体外动物细胞生长作用的影响 | 第69-71页 |
·芦荟凝集素对小鼠腹水癌Hca-f抑制作用的体内实验 | 第71-72页 |
·芦荟凝集素抑瘤作用的肿瘤组织切片分析 | 第72-76页 |
·芦荟凝集素对荷瘤小鼠淋巴细胞转化的影响 | 第76-77页 |
·讨论 | 第77-80页 |
·结论 | 第80-82页 |
参考文献 | 第82-84页 |
第四章 芦荟抗氧化作用及活性成分的研究 | 第84-104页 |
·材料与方法 | 第84-85页 |
·实验材料 | 第84-85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85页 |
·实验方法 | 第85-86页 |
·芦荟提取物清除羟自由基能力的测定 | 第85页 |
·芦荟提取物对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抑制作用的测定 | 第85页 |
·芦荟抗氧化活性成分的分离纯化 | 第85-86页 |
·芦荟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纯度分析 | 第86页 |
·芦荟活性成分的结构研究 | 第86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86-99页 |
·芦荟提取物的制备 | 第86-87页 |
·芦荟提取物对邻苯三酚自氧化的抑制作用比较 | 第87页 |
·芦荟提取物对.OH的清除作用 | 第87-88页 |
·短叶芦荟(A.brevifolia)抗氧化活性成分的纯化和检出 | 第88-92页 |
·芦荟有效成分纯度的反相高压液相色谱分析 | 第92-94页 |
·芦荟抗氧化活性成分FA的结构定性 | 第94-99页 |
·讨论 | 第99-101页 |
·结论 | 第101-102页 |
参考文献 | 第102-104页 |
第五章 芦荟抗氧化活性成分的药理作用研究 | 第104-113页 |
·材料 | 第104-105页 |
·试剂材料 | 第104页 |
·主要仪器 | 第104页 |
·实验方法 | 第104-105页 |
·体外动物细胞培养 | 第104页 |
·有效成分FA的细胞毒性作用分析 | 第104-105页 |
·由AAPH诱导的红细胞氧化溶血的测定 | 第105页 |
·芦荟有效成分体内抗氧化作用动物实验 | 第105页 |
·数据统计分析 | 第10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05-109页 |
·有效成分FA的细胞毒性 | 第105-106页 |
·对AAPH诱导的红细胞氧化的保护功能 | 第106-107页 |
·FA对实验鼠体内抗氧化酶活性及丙二醛(MDA)水平的影响 | 第107-109页 |
·讨论 | 第109-110页 |
·结论 | 第110-111页 |
参考文献 | 第111-113页 |
第六章 芦荟抗菌作用和有效成分的研究 | 第113-125页 |
·实验材料与主要仪器 | 第113-114页 |
·植物材料 | 第113-114页 |
·主要仪器与试剂 | 第114页 |
·实验方法 | 第114-115页 |
·芦荟提取物的制备 | 第114页 |
·蒽醌化合物含量分析 | 第114页 |
·抗菌作用的分析方法 | 第114页 |
·抗菌作用的电镜分析 | 第114-115页 |
·结果与分析 | 第115-121页 |
·芦荟叶皮和叶肉组织的蒽醌含量比较 | 第115页 |
·不同芦荟叶皮组织和叶肉组织的抗菌作用 | 第115-119页 |
·芦荟主要活性成分的抗菌作用分析 | 第119-120页 |
·芦荟苷(aloin)抗菌作用的扫描电镜分析 | 第120-121页 |
·讨论 | 第121-122页 |
·结论 | 第122-123页 |
参考文献 | 第123-125页 |
创新点摘要 | 第125-126页 |
附录: 博士生在读期间论文发表情况 | 第126-127页 |
致谢 | 第127-128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