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 绪论 | 第1-11页 |
§1—1 本课题的来源及研究目的与意义 | 第7-8页 |
§1—2 电动助力车技术性能检测的重要性及现状 | 第8-9页 |
§1—3 本课题的研究内容和预期目标 | 第9-11页 |
第二章 智能检测系统概述 | 第11-20页 |
§2—1 一般检测系统及其局限性 | 第11-12页 |
§2—2 智能检测系统的特点与性能 | 第12-15页 |
2.2.1 智能检测系统的特点 | 第12-13页 |
2.2.2 智能检测系统的基本性能 | 第13-15页 |
§2—3 智能检测系统的基本结构及功能框图 | 第15-16页 |
§2—4 自适应检测技术 | 第16-18页 |
2.4.1 自适应检测技术及其系统结构 | 第16-17页 |
2.4.2 自适应检测技术的基本内容 | 第17-18页 |
§2—5 电动助力车技术性能检测系统的特点 | 第18-20页 |
第三章 系统检测的主要性能参数及检测方法的研究 | 第20-45页 |
§3—1 主要检测参数概述 | 第20-22页 |
§3—2 车速检测方法 | 第22-28页 |
3.2.1 车速检测方法概述 | 第22页 |
3.2.2 转速传感器的分类及特点 | 第22-26页 |
3.2.3 霍尔转速传感器的原理 | 第26-28页 |
§3—3 转速计算方法 | 第28-35页 |
3.3.1 定时累计平均值法 | 第29页 |
3.3.2 有效脉冲发生时刻法 | 第29-30页 |
3.3.3 多倍周期法 | 第30-31页 |
3.3.4 三种计算方法的比较 | 第31-33页 |
3.3.5 自适应转速计算方法 | 第33-35页 |
§3—4 续行里程检测方法 | 第35-36页 |
§3—5 蓄电池放电电压和放电电流检测方法 | 第36-37页 |
§3—6 载荷检测方法 | 第37-38页 |
§3—7 多参数智能检测方法的分析 | 第38-45页 |
3.7.1 多参数智能检测方法 | 第38-41页 |
3.7.2 基于多参数检测方法的智能系统数学模型及其处理方法 | 第41-45页 |
第四章 电动助力车技术性能检测系统的设计 | 第45-68页 |
§4—1 系统的设计方案和总体结构 | 第45-46页 |
§4—2 系统的主要技术要求 | 第46页 |
§4—3 系统的主要检测装置设计及实现 | 第46-49页 |
4.3.1 车辆固定和加载装置 | 第46-47页 |
4.3.2 车速检测装置 | 第47-48页 |
4.3.3 线性集成霍尔传感器原理 | 第48-49页 |
§4—4 主要功能子系统设计及其实现 | 第49-63页 |
4.4.1 数据采集子系统 | 第49-50页 |
4.4.2 A/D转换模块 | 第50-58页 |
4.4.3 8031单片机系统 | 第58-59页 |
4.4.4 显示子系统 | 第59-60页 |
4.4.5 数据通讯子系统 | 第60-63页 |
§4—5 系统的软件设计 | 第63-68页 |
4.5.1 系统软件的任务分析及设计思想 | 第63-64页 |
4.5.2 软件模块的设计与功能分析 | 第64-68页 |
第五章 检测结果的误差分析及抗干扰设计概述 | 第68-75页 |
§5—1 传感器的误差分析及线性化处理 | 第68-71页 |
5.1.1 传感器线性化硬件校正方法 | 第69页 |
5.1.2 传感器线性化软件处理 | 第69-71页 |
§5—2 系统抗干扰技术概述 | 第71-75页 |
5.2.1 硬件抗干扰技术 | 第71-72页 |
5.2.2 软件抗干扰技术 | 第72-75页 |
第六章 结论与展望 | 第75-77页 |
§6—1 结论 | 第75-76页 |
§6—2 展望 | 第76-77页 |
致谢 | 第77-78页 |
附录1 研究生阶段发表的论文 | 第78-79页 |
附录2 电动车技术性能多参数智能检测系统基本电路图 | 第79-80页 |
参考文献 | 第80-82页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