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文摘要 | 第1-5页 |
英文摘要 | 第5-7页 |
一、 苏轼的思想特点 | 第7-11页 |
(一) 深厚的儒道佛文化内涵 | 第7-9页 |
(二) 立足社会的心理归隐 | 第9-11页 |
二、 “有为而作”与“不能自己而作” | 第11-15页 |
(一) “有为而作” | 第11-12页 |
(二) “不能自己而作” | 第12-15页 |
三、 主张“诗贵传神” | 第15-20页 |
(一) 诗要传客观物象之神 | 第15-17页 |
(二) 诗要有“超以象外”的“远韵” | 第17-19页 |
(三) 诗歌创作要有“空静”的心态 | 第19-20页 |
四、 崇尚“天工与清新” | 第20-23页 |
(一) 感情率真 | 第20-21页 |
(二) 意境清新 | 第21-23页 |
五、 苏轼的风格论 | 第23-28页 |
(一) 苏轼的风格 | 第23-24页 |
(二) 苏轼的风格论 | 第24-25页 |
(三) 苏轼在自己多方面的艺术创作实践中,作出了崭新风格示范 | 第25-28页 |
六、 艺术方法论 | 第28-33页 |
(一) 风格的方法与技巧 | 第28-30页 |
(二) “辞达”说 | 第30-33页 |
结语 | 第33-35页 |
注释 | 第35-37页 |
主要参考书目 | 第37-38页 |
谢辞 | 第38页 |